• 25阅读
  • 0回复

我观新时期散文和杂文——访唐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我观新时期散文和杂文
——访唐弢
谭健
谭:从当前杂文的现状来看,杂文,尤其是鲁迅笔法的杂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作者愿意写读者愿意看,尤其是报刊,杂文成了提神醒脑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种之一。这似乎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您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唐: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的确存在诸如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等坏现象,而我们又缺少充分的民主渠道和机制,也就只好借助杂文这种形式来发言了。因为杂文具有批判性和战斗性,它最早从散文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不是某个人——比如鲁迅的倡导——的主观愿望,而是客观斗争的需要,尖锐或隐蔽的斗争存在着,光是抒抒情,叙叙事,已经不够了,需要的是针对生活,艺术性地发议论,杂文便应运而生。
谭:实际上,现在的杂文,其负荷已远远超过了它的载体:正义、良知、监督、启蒙、人格……都包容其中了,这也着实难为了杂文。
唐:这正是新时期杂文的一个特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过去把知识分子当附属物,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作为工人阶级,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他们写杂文是因为有话要讲,有意见要发表,因此,敢于张扬个性,敢于发表盛世危言,由此,实现自我。读者自然愿意听真话,也赏识他们的人性和人格力量的展示。
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散文国度,自古及今,脍炙人口的散文可谓汗牛充栋,您认为新时期散文在这个序列中具有什么特点?
唐:新时期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写心,实际上是解决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曾反复提到的为情造文,还是为文造情的问题,这只要比较一下文革以前的作品就很清楚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思十年的作品,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因此,我同意王若水同志的一个观点:文学的最高标准就是真实。
谭:你在前面提到新时期散文有突破,但不如杂文突出,请你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唐:新时期散文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也还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在形式的多元化方面似乎还不够,我们大都是继承发扬了鲁迅散文的传统,而对周作人、朱自清、丰子恺的散文学习研究得较少,因此,我们很难从今人的作品中看到这几位散文大家的影响,只有在黄裳的作品中看到一点周作人的影子,从杨绛的作品中看到一点丰子恺的影子。舍此便大体是一个路子,这有待开拓。
谭:冰心老人和您因担任评委而自己的作品未参加评选,人们对评委们这种高尚的情操表示敬佩。
唐:理所应当。我坚持主张:评委不评自己的作品和互相推举。评选中,我们尽量做到公正;但我要说,沧海遗珠,在所难免,作为评委的牵头者之一,我对此颇感遗憾。
  (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