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刘征的怪体杂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0
第8版(副刊)
专栏:

  刘征的怪体杂文
刘成信
时代呼唤杂文,读者对杂文的兴趣勃兴与杂文家的奉献呈双向选择,于是,人们在“带刺”的艺术画廊中注意到了刘征。
读者审美心理的取向,近年来探索、创造着杂文的新颖表现手法,使杂文创作走出了一向被人认为枯燥、呆板的怪圈。
读者对杂文的“老三段”(一段典故或史料、一段当今社会现象、一段议论)和通篇训人说教早已厌弃,刘征探求一种特殊的格局——根据“需要”与“可能”(如同自然界的用进废退)使杂文呈怪体状。更具文学色彩,从而更引人入胜,更富感染力。
说唱是传统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刘征早在10年前创作的说唱式杂文《“帮”式上纲法》已被社会首肯,这种说(叙述)一段唱(口诀)一段的形式,不仅使作品思想内容更凝重,而且增强了艺术魅力,既通俗易懂,又生动火暴。
寓言,它原本具有杂文雏形,刘征“因势利导”将这种民间文学形式引进杂文,可谓相得益彰。《自以为聪明的蛤蟆》、《庄周卖水》等篇,有的似寓言,有的像童话。
也许是他兼有编剧的才华,刘征探索用元曲形式创作杂文连连爆响,《武大打虎》、《叶公骂龙》等相继出台,这种笔法使刘征杂文的幽默感更强更浓。
刘征还用直观艺术话剧形式写杂文,调动综合性舞台艺术为其杂文形象服务,堪称一绝!《骏马和骑手》、《歪补〈辕门斩子〉》等将“平面文章”搬到“立体舞台”上,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其实是杂文戏剧化。
典故、史料多用则滥,弃之可惜,刘征对此综合治理,姑且称之“考证式”,于是乎诸如《〈圣教序〉杂议》、《大吃大喝漫考》便应运而生,《悟〈西游记〉的豹尾》意犹考证古典小说《西游记》结尾之优劣、文野,实则最后一笔画龙点睛,可谓别具一格。
迄今,刘征已发表200余首杂文诗。杂文以诗作,尚属鲜见,诗耶?杂文耶?其区别于杂文者,乃分行分节,语言高度凝炼、概括,似谚语、若警句;其不同于诗者,即多以一、二句话表达一种哲理,没有诗的意境之抒情,更无对现实生活之描绘。虽分寸不易掌握,然确为读者所喜爱,许多中小学生和青年传抄刘征的杂文诗。
粗略地统计一下,刘征完全以传统写法创作的杂文为数很少。有位杂文家说:“方法也是力量”,确有道理。刘征拓宽了杂文表现手法,注入新的活力,无疑对发展当代杂文是个贡献。
探索不是胡来,创造也不是乱闯,任何艺术手法的成功都不能绕开读者和社会的公认,而作家则是根据作品的需要和可能,舍此便谈不上作品的生命力;刘征的探索和创造其意义不仅仅有益于杂文风格和流派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怀偏见的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