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阅读
  • 0回复

共青城的哀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1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共青城的哀思
本报记者 魏亚南
耀邦同志就这么走了,使共青人的心碎了!
四月十五日,耀邦同志逝世的当天,正赶上江西省共青垦殖场与国务院直属企业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联合组建的“中国鸭鸭(集团)公司”举行成立大会,以新的组织形式探索农村的第二步改革。
噩耗通过共青城山岗上接收的电视微波传来,已是晚上七点钟了,白天集团成立的喜庆气氛顿时被悲痛的阴云取代。有的放下手中的酒杯起立默哀,有的禁不住掩面流泪。成立大会原定施放的焰火熄灭了,安排好的舞会取消了,人们自发地扎花圈遥致哀思,前往北京吊唁的代表准备打点上路……
尽管如此,共青人还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鸭鸭集团的董事助理邓钢十天前曾去耀邦同志家,他还好好的呐,怎么就这么突然离去呢?“不,他没有死!”与耀邦同志在一起的情景分明就在眼前。
那天,邓钢带着共青人与“中农信”组成鸭鸭集团的喜讯来到耀邦同志家。在以书橱为四壁的书房里,耀邦同志盘腿端坐在沙发上,眼前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看到邓钢进来,耀邦同志亲切地招呼小邓坐下,听他介绍鸭鸭集团这一新型农村企业集团形成的经过,那么专心,那么兴奋。耀邦同志预祝集团办得成功,却婉言谢绝了为集团题名的请求,说是再由他题名不合适了。没料到他同邓钢的谈话,竟成了对共青人的最后关怀。
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是领导班子中唯一的第一代共青人,耀邦同志的去世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三十四年前,九十八名上海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来到这荒无人烟的鄱阳湖畔不到四十天,耀邦同志就赶来看望大家。他与青年们住茅草棚,喝稀粥,吃萝卜干,促膝谈心,还在于维忠的笔记本上题词勉励,并将这里题名为“共青社”。以后,每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耀邦同志就为这里题一次名:“共青垦殖场”、“共青城”。
耀邦同志最后一次来共青垦殖场是一九八四年,适逢共青人扎根三十周年纪念。面对当年湖滨荒丘上崛起的一座新城,耀邦同志很兴奋。他拿起当年为于维忠题词的笔记本,不胜感慨地说:“今天是十二月十二日,历史上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说罢,挥笔为共青人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六个字。
讲到这里,于维忠特别说明:“耀邦同志关怀共青人是事实,但他并没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给我们以物资或资金的特别照顾。建场三十多年来,除了因为遭受洪水和台风灾害,得到国家二十多万元救济之外,我们没有拿过国家一分钱,相反,却白手起家创下了共青城这个两亿多元的家业。”
还是那一次,耀邦同志来到羽绒厂参观。当时担任车间主任的秦裕昌至今还记得耀邦同志与青年干部一一握手的情景。听说羽绒厂已成为年产三百多万件羽绒制品的头号大厂,羽绒制品、板鸭、瘦肉型猪等畅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二千多万美元时,耀邦同志非常高兴,称赞他们不愧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在悲痛的日子里,新一代的共青人没有辜负耀邦同志的深情厚望,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坚守生产岗位,以实际行动缅怀心目中最敬爱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