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9阅读
  • 0回复

从学府走向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从学府走向市场
清华大学的一批教师走出学苑,在中关村大街上创办科技企业海华公司,他们曾经历了困惑、挫折,最终在现代商品经济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报记者 蒋涵箴
北京中关村科技企业林立,群星灿烂。这条F型大街上,到1988年底已经开办了上千家公司。
海华公司也数得上是中关村几大公司之一,然而说它大,并非因为资产大、规模大、销售额大,更主要的是它太有代表性了,它是中关村大街上唯一的一家、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家从高等学府脱颖而出的民办科技企业。它跻身于这条大街,与出自中国科学院大门的同行们在一起,显得充满信心、充满活力,然而它也觉得自己太孤单,太渺小了,从教师到企业家这个转型似乎比从科技人员到企业家更为艰难。
它的起步并不晚,1984年稍迟于四通成立。海华总经理倪振伟与四通的万润南几乎是同时起家。倪振伟是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副教授,他22岁就登上清华的讲台,发表过40余篇论文,得过多项科技成果奖。在人才“挤挤”的清华园内也是知名度颇高的人物。万润南是清华70年代毕业生,论资排辈,倪振伟应该是万润南的老师。要论办公司,万润南是那么得心应手,倪振伟却是步履艰难。
海华在开办的头三年经济效益并不高,并非是缺技术、缺人才,而是缺少商品经济观念,缺乏市场导向观念,一旦他们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把一切活动都导向市场,效益就出来了。1988年它的营业额是2700万元,利润达到了190万元,为1987年的389%和301%。他们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一跃成为中关村大街上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
观念落后之一:“老九”不问孔方兄
1987年春天,记者来到四通,当时他们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四通人神采飞扬地向你介绍公司一年一个拳头产品,满口说的是商品、市场、竞争。
此时此刻海华又是如何呢?
记者在清华大学转了几大圈,好不容易在一个居民楼的地下室里找到了大名鼎鼎的海华公司。这里聚集着一批教师和大学生,此刻他们正在讨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不要到中关村大街上去设立一个门市部。”对于这么一个科学院的同仁们已经干了三年,而且已经干出了成绩的问题,他们尚在争论不休。
“要到中关村去设门市部,我不干,你们真的要去设,那我退出海华,以后再也不和你们发生任何关系。”一位老师对门市部如此反感。
“我们是搞科技开发的,从商我不干!”是啊!“老九”从不过问孔方兄。他们无疑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人才,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心态、观念、精神还被牢牢地锁在落后的传统意识之中。鄙视铜臭,轻视商业的观念捆住了他们的手脚。
海华公司创办之初为“海华新技术开发中心”,它的宗旨是搞技术开发。可是开发成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变成商品,求得市场的承认,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效益,要了解市场和开拓市场,必须要在中关村开设门市部。
1985年万润南多次邀请倪振伟在四通公司的旁边开设一个海华门市部,当时房租很便宜,倪振伟心动了,也想和四通一起干一番事业。可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他碰了钉子,同仁们激烈反对,连倪振伟自己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不清楚“设门市部大方向对不对”。后来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公司业务的需要,门市部非开不可了,1987年下半年海华才在中关村开设了第一个门市部,尽管此时已经没有人反对了,可两年的时间差使海华白白损失了好几百万元,事后倪振伟说:“这难道不是观念落后带来的损失吗?”
观念落后之二:“慈母”的怀抱多温暖
四通公司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切断了后路,与中国科学院脱钩,他们自觉地打破了铁饭碗,端上了泥饭碗,它失去了稳定感、安全感,但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资源,这就是企业的自主决策权。
海华一直躺在清华这个“慈母”的怀抱里,享受着她的“母爱”。万润南的行动也震动了倪振伟,他一直在进行思想斗争。可是太难了,他从18岁起迈进了清华园,清华哺育他成长,他在清华学习、工作、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生活了34年。如果要脱离清华,意味着今后升职称无望,分房子无望。职称、住房,这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根子。倪振伟的想法代表了海华一批人的思想,为此,几年来海华常常处在矛盾之中。
1987年,中关村一条街的形势已经越来越好,社会舆论也日渐趋向一致。
这时,海华再也不愿意憋在地下室里了,它要走到地面上来,它要到中关村大街上去试试自己的实力。1987年7月,它正式与清华大学脱离关系,以科技企业家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1987年收入669.4万元,利润达63万元。而1986年它是全年亏损。
倪振伟说:“在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的历史变革中,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实现生活和心理的断乳,打破捧铁饭碗的生存惰性,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使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海华这条路走对了,但走得晚了点,如果我们早两年这样干了,海华就会兴旺得多。”
观念转变之后:从技术导向到市场导向
海华成立的头三年取得了40多项成果,获奖不少,水平也较高,但经济效益不大,严格说来,至今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形成规模生产。名牌大学的教师不少人专业拔尖,他们着眼于技术而不求市场。论技术可以说是完美的、先进的,但先进的技术要成为商品比发明这项技术难得多。因为教师对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市场太陌生了。
高分辨率彩色图形控制板,1987年5月开完鉴定会,当时以为很快就能搞出产品,出口到美国,每块能卖3000美元,可是到今年才能形成商品,而价格已从每片3000美元跌到1400美元。时间就是金钱,对此海华的同志体会最深。
当海华推出这两块板时,清华有些老师说:“海华这下可要发大财了!”倪振伟听了只是苦笑,如果在两年之前,他也会如此说的,以为某一项技术开完鉴定会就能被市场承认。几年的挫折使他否定了原先的想法。他说:“理工科大学专业分得很细,教师们注重本专业领域里技术的先进性,而商品是要求有整体的、全面的性能。你的技术是全面的,也只是软件或硬件的全面,此外还有软硬件结合的问题,即使你软硬件结合的性能是最佳的,作为商品还要求可靠性、实用性、耐久性、兼容性、美观、包装、价格……假如你这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你还得争取到投资,组织生产等等。技术需要开发,这大家都懂。市场也需要开发,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更多的资金,但懂得这一点的教师太少了。清华给我传授了知识,教会了我技术,可是清华没有赋于我商品生产的知识、市场的知识。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去教书,我除了讲专业课外,一定要对学生讲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海华从技术导向转到市场导向后,直接面对国际市场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出口创汇产品。海华找到了市场,具备了一个灵活的机制,效益就产生了。与此同时倪振伟和他的伙伴们也正在实现自身的转型,在现代商品关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们已不仅仅是教授,而且也是工程师、管理家、推销员、企业家。
海华变了,倪振伟变了,中关村大街上的经理们欣喜地看着海华从后面赶上来,他们真不容易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