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陈重明和《本草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1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学界剪影

  陈重明和《本草学》
本报记者 朱维群
说起本草,人们立即会联想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实自公元一至二世纪出现《神农本草经》以来,中国先后产生了300多部本草,形成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至今仍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药学体系。研究本草发展史,通过所列草药的分析比较而正其名实、纠其谬误,挖掘其在植物学、医药学上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一门新兴学问。1972年台湾首先出版打印复印的《本草学》,1984年香港出版了《本草研究入门》。最近,40万字的大陆《本草学》也终于问世了。
作者陈重明读大学时是果树专业,1960年毕业分到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给本草学家黄胜白老先生当助手。当时已70高龄的黄老每周都带他上山,一样一样教他识别草药。那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本草不科学,不太重视。研究这门学问得耐得住寂寞。老陈下决心坐上二三十年冷板凳,为祖国植物学、医药学补上缺门。
“文革”中,研究人员统统被赶下乡“斗批改”,科技档案资料也乱得一塌糊涂,所里还有人主张把那些又黄又旧的古籍一把火烧了。陈重明耍了个花招,托人把这些资料存进研究所唯一的“禁区”——人事档案室,本草研究才算免掉一场灭顶之灾。
1977年庐山开了个植物园编辑会议,人微言轻的陈重明争到了15分钟的发言权,使与会者们知道了中国还有本草学这码事。
经过零散资料、油印小册子等不同阶段,直到1985年,《本草学》写成了。可是上海、浙江几家科技出版社都说排不上队。倒是专出理工书的南京工学院出版社说:“只要书好,我们也可以出。但是你自己得筹点出版费。”数目是1万元。
这1万元可让陈重明犯了难。他想来想去,蹦出个书呆子式的主意:出“本草”还得靠“本草”。他从本草中选出一种有强身滋补抗衰老作用的植物,经过提炼,制成一种健身饮料。连销售带转让技术,一下赚了1.3万元。可是这笔钱几经提成,到了课题组名下只剩3000元。
他真急了。那年中秋节,省长顾秀莲到植物所探望知识分子,在座的大都是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但叨陪末座的陈重明瞅个空子站出来大讲了一番本草学的意义和出书的困境。省长说:两代人的心血写一本书,怎么能不出!不久,省科委拨出1万元。去年9月,书终于问世了。
在这本来之不易的《本草学》的封面上,陈重明将于1982年逝世的黄胜白老先生的名字,赫然排在了自己名字之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