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阅读
  • 0回复

斯人已逝 光彩犹存——胡耀邦同志追悼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2
第2版(要闻)
专栏:

  斯人已逝 光彩犹存
——胡耀邦同志追悼会侧记
本报记者 高新庆 朱维群
4月2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庄严肃穆。
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身上。此时,他身着黑色西装,神态安详地躺着。他身旁环绕着洁白的马蹄莲和青青的松柏。脚下是一丛火一般的杜鹃花。
他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是那样充满活力,热情洋溢。而此刻却静静地躺着。他太累了。他操劳过度,背负的东西过多!
会场正中高悬着镶在黑框内的耀邦同志大幅彩色照片。这张照片是4月6日拍摄的,也是他最后的一张照片。在这幅由他的夫人李昭亲自选定的照片上,他比以前苍老了、消瘦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是那样深沉,闪烁着智慧之光……
9点54分,李昭同志在王光美同志和亲属的搀扶下,率子女缓缓步入大厅,站列在耀邦的遗像下。
9点58分,邓小平、赵紫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进入会场。
10时,杨尚昆同志主持追悼会,宣布默哀,奏国歌。当紫阳同志致悼词时,耀邦同志的家属中,一位带孩子的农村青年妇女低声抽泣。她是耀邦同志的侄媳,19日陪耀邦同志的哥哥耀福从湖南浏阳文家市老家赶来参加追悼会。
大厅内,4000多名来自各条战线的代表肃立着,向耀邦同志致哀。天安门广场上,从昨晚起就聚集在广场上的首都高校学生和其他群众,收听高音喇叭中转播的现场实况,向青年的导师、群众领袖、知识分子的知音耀邦表示深切的哀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亿万人民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现场直播,同声悲泣。
耀邦同志,您真的去了?中央大厅里条条黑色挽幛,数不清的花圈,人们胸前朵朵白花,无数的泪眼,证实着这恶梦般的现实。
“耀邦,你不能走,你还能做好多事呀!”李昭同志率子女向耀邦同志作最后的告别,悲痛之声催人泪下。
“您咋就走了啊?3月18日在您家作客时,您送给我的菠萝还新鲜着呢,可您就不在了,您不能走啊!”从佳木斯专程赶来的刘瑛,是50年代受过耀邦同志表彰的“青年垦荒队”积极分子,她抱着耀邦同志的儿子胡德平、胡德华,悲痛欲绝。
95岁的包尔汉老人,坐轮椅来到灵前,他执意要人搀他走下来向耀邦同志鞠躬,并缓缓步过灵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在灵前放声大哭。
卓琳同志率子女,满含热泪,向耀邦同志深深鞠躬,然后同李昭同志长久地拥抱,请她节哀保重。李昭轻声说:务必请小平同志多多保重身体。
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沈宝祥深情地回顾了耀邦同志创办《理论动态》时和大家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他说,耀邦同志办这个刊物,起始目标就很明确:把被林彪、“四人帮”一伙颠倒的思想、理论、政治上的是非再颠倒过来。“耀邦同志思想深刻,他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
朱老总的副官、耀邦同志任四纵队政委时的该部后勤部长、老红军赵熔,已90高龄了。他坐在轮椅上对记者说:耀邦同志对人对己表里如一,从不利用职务搞不正之风。他的子女都是靠自己奋斗成长的。与耀邦同志共事24年的胡克实,饱含热泪对记者说,耀邦同志为政清廉,光明磊落,坦诚待人,正是这一点,赢得党和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热爱。
悼念仪式结束,还有很多人找到耀邦同志的亲属抱头痛哭。
耀邦同志,您走了,
在您的人民的感情深处,
留下了永难弥补的
断层。
……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