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送耀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2
第2版(要闻)
专栏:

  送耀邦……
新华社记者
十里长街,无尽的人流,在无声地等待……
中午12时零5分。一声轻雷由东向西地在人流中滚过:“来了!”“来了!”
缀着黑纱的灵车,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缓缓开出。“呼啦”一声,人群潮水般地涌动起来。宽阔的长安街再次记录下一个悲痛的史实:
耀邦走了!
耀邦走了,带着娄山关的弹片,带着“文革”的鞭痕,带着60年革命生涯的硝烟风尘,带着未完成的宏愿——走了。
耀邦走了,牵动着千万颗心。从天安门广场到八宝山,15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到处都挤满了人。
工人、学生、市民,老人和孩子,人们默默地目送灵车经过。他们之中一些人胸前佩戴白花,一些人臂上戴着黑纱。
灵车经过南长街口,距这里200多米远的一座小院,就是耀邦的家。尽管这座小院有门与中南海相通,可是,他为十亿人日夜操劳,常常一两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他曾接待过无数群众,亲自处理过许多上访信件,“六年两千件”,人们怎能不记忆犹新!
灵车经过六部口,几位挤在人群中的小姑娘齐声呼唤:“胡伯伯,我们怀念您呀!”几个个体户特地蹬着三轮车来到长安街边,让后排的群众站在车上为耀邦送行。维持秩序的民警对拥挤的人群说,请大家往后退一退,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复兴门立交桥上,一对来自梧州的青年夫妇手中各自攥着一朵小白花紧紧地依偎在人群中。女的焦急地叫:“快别挤了,让我们好好看一眼耀邦吧。”一位从天津来京出差的中年知识分子说:“耀邦在世时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再忙我也要来送送他,不然回家孩子问起,我怎么回答!”承建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北京市六建二分公司的建筑工人们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工具,在楼顶上,在脚手架和升降机上,默默地脱帽致哀。
十里长街,仿佛盛不下这么多的悲哀。人群涌动,灵车时开时停。人们都希望灵车开得慢些,再慢些。一位老人说:“耀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凭这,就该送送他。”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耀邦生前所改的这幅古对联,正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耀邦生前不收群众送的礼物,今天却不得不收下人民的一份厚礼:敬仰和哀思。
此时此刻,护送遗体的耀邦同志的家属以及乔石、胡启立、宋平、温家宝等同志,和车外的群众互相招手,泪眼相望。耀邦的长子德平双手放在胸前,向为他父亲送行的人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灵车从军事博物馆经过,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跟随在车队后面。他的背上披着一张拖地长纸,上书“耀邦”二字,一直向八宝山送去。
八宝山。
8名身着黑色服装的青年工人抬着耀邦灵柩,缓缓走向告别室。这个有着火一般激情的人,将在烈火中永生。
碧绿的麦冬,雪白的马蹄莲,衬映着耀邦同志清癯的面容。覆盖在他身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在摄影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
耀邦夫人李昭在子女搀扶下来到告别室。在追悼会前,她强忍悲痛,叮嘱子女不要哭。此刻,向耀邦诀别,她再也忍不住了……
根据李昭同志的愿望,耀邦的骨灰将深葬在他生前亲手创建的江西共青城的青山绿林之中。在安葬之前,他的骨灰存放在家中的灵堂内。
下午,当宋平、温家宝同志陪同耀邦的子孙,将耀邦的骨灰盒捧回家中时,李昭在大门口连声说:“耀邦,你又回家来了。”
李昭眼含泪水说:今天,我看到了人民对你的感情。你去了,去得这样利索,没有痛苦。你和你所热爱的事业同在,你的精神与我们同在。我们一定要把悲痛变成力量……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附图片)
成千上万人为耀邦送行。许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