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希尔斯堡惨案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3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

  希尔斯堡惨案纪实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在设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铁栅栏旁,人们默默地献上鲜花和挽联,寄托对4月15日下午在绿茵场内不幸遇难者的哀思。那悲伤、沉痛的表情,沉重缓慢的步履,默默庄重的祷告,表明英国人近日来一直沉浸在失去108位朋友、同事、亲人的极大悲痛之中。
据估计,这些球迷其中还包括一名刚满10岁的男童的惨逝,直接给9千多英国公民造成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心理创伤”。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密特朗等纷纷给撒切尔夫人发电,对死难者及家属深表同情和慰问。
15日下午3时许,希尔斯堡体育场内外人山人海,英国足协杯半决赛将在久负盛名的利物浦队与诺丁汉福里斯特队之间进行。一个17岁的女孩为观看这场比赛,在体育场外等了14小时之久。利物浦的球迷们不顾路途遥远,专程赶到设菲尔德,全家出动的也非少见。尽管比赛于3点准时开始,大门已经关闭,但还有三四千球迷要求入场,其势犹如浪涛拍岸,形成警察惊呼的“危险拥挤”。
3点6分左右,警察担心巨大人流压力“会导致围墙倒塌而出危险”,为减轻压力,就打开了一个门。球迷们(据说许多人无票)蜂拥而入,涌向靠近利物浦队球门后面的一个看台。人流如潮,一浪紧似一浪。看台前边的人渐渐被推挤到坚固的金属栅栏跟前。过度拥挤、不堪承受的挤压使许多人焦急、烦燥、挣扎、窒息,并发出垂危的尖叫。人们对警察大喊:“打开铁门!”为了活命,有的人不顾一切地翻越8英尺高的金属栅栏;200多人被高一层看台的观众合力拉上去而脱险;2000多人从警察打开的通向赛场的入口门进入赛场;而许多人仍无处脱身,甚至连一些壮汉也抵挡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窒息、晕倒……遇难者(包括后来在医院丧生者)不少是被挤死在金属栅栏前的。救护车开进绿茵场地,一副副担架在人群中穿来跑去,受伤的警察忘我抢救生命垂危者,医护人员给窒息者作“嘴对嘴”的人工呼吸……
希尔斯堡灾难敲响了警钟,把注意运动场地安全问题再次提到人们面前。
在英国以至国际足球运动史上,此类事故已发生过十多起,原因也是多样的:有时是闹事斗殴,有时是失火,有时是天灾,有时则是过度拥挤。希尔斯堡灾难就是由于过度拥挤而引起的。事实上,由于已有前辙可鉴,此间观察家认为,“在过去的三年里,英国的球迷们在运动场内的举止行为已有明显改善”,英国各大体育场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安全设施,有些地方当局还要求所在地的体育场要取得“安全证书”。其目的在于阻止球迷冲进球场干扰比赛或殴打支持对手的观众。这自然是控制肇事和拥挤的重要方面。但这场悲剧又提醒人们:需要考虑采取新的更周全的安全措施。事故发生后英国政府认为,给球迷们发放身份卡、体育场内保证让每个观众都有座位是需要的。同时,有关专家还呼吁,要切实加强体育场的急救系统,以确保观众安全。
这场灾难在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也引起了反响。198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杯决赛,利物浦球迷闹事,受到欧洲足联制裁,英国足球俱乐部从此未能参加欧洲足球俱乐部的比赛。由于近几年情况已有改善,欧洲足联已决定1990至1991年间让英国足球俱乐部回到欧洲足球大家庭。希尔斯堡灾难发生后,曾有报道说,这一决定可能因此而搁浅,但欧洲足联已确认,希尔斯堡灾难不影响它原来的决定。
希尔斯堡灾难不仅是英国足球运动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也是国际足球运动史上悲惨的一页。利物浦市已宣布为死难者哀悼一周。4月15日将作为“黑色的一天”留在英国人的记忆里,无论从广播还是电视里,都可以听到各界人士,尤其是足球界人士斩钉截铁的声音:“决不让这一天重演!”(附图片)
  题图:法乃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