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核聚变研究攻坚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3
第7版(国际专页(科技))
专栏:成果综述

  核聚变研究攻坚战
张友新
核聚变能被科学家誉为“地球上的太阳”。多年来,发达国家竞相研究开发核聚变技术——当代高科技领域之一。
重大进展
为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必须创造临界等离子体的3个必要条件:把氘和氘等轻元素加热到1亿至2亿摄氏度的超高温,使中子密度达到1立方厘米50万亿个,使能量约束时间达到1秒以上。实现核聚变有多种方法,如激光受控、电子束受控等,其中“托卡马克”型磁场约束装置尤为引人注目,它在实现这3个条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早在1986年,美国普林斯顿巨大的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TFTR)就产生了2亿摄氏度的创纪录的高温(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10倍),从而达到在商业上可代替核动力所需的能量。美国能源部认为,这是开发聚变能的“重要里程碑”。
去年底,苏联热核装置“托卡马克—15”启动。据苏联《消息报》报道,该装置占几座建筑物,1500吨重,是多项尖端技术成就的结晶;其等离子体的温度将为1亿摄氏度,密度足够保持热核聚变反应的稳定性。苏联科学家认为,这个热核装置正在向实用的反应堆迈进。
欧洲联合环形装置(JET)是经过改良的托卡马克型,它已经能够创造发生核聚变的3个必要条件。据日本《科学新闻》今年1月报道,JET温度已经达到1.5亿摄氏度,能量约束时间达到1.2秒,粒子也达到了希望的密度。欧共体宣布:它在热核聚变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于1982年制定了核聚变开发战略,其托卡马克型聚变装置“JT—60”的“高频加热”装置是通过电磁波加热等离子的,用这种方法攻下了在短时间内连续运转的难题。
联合攻关
据认为,核聚变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核聚变装置获得的高温难以保持,前述的3个必要条件难以同时达到希望的程度,加上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各国携手研究开发。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日内瓦会谈中提出了各国联合研究的设想。经过2年多的酝酿和准备,由美国、苏联、欧共体和日本组成的“国际受控热核试验集团”,决定实施联合建造核聚变反应堆计划。
合作计划的第一阶段(1988年),4方就等离子体电流、等离子体室和线圈大小等参数达成协议;第二阶段(1989年),扩大参数的研究范围和对装置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概念设计、造价估计和选址条件;第三阶段(1990年),进行实验堆的总体设计和必要的研究和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建造“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它将比任何国家试图建造的核聚变反应堆都大。联合研究中心设在联邦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加尔兴。今后几年将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关键时期。
室温核聚变
美国犹他大学两位教授独辟蹊径,取得了在室温条件下实现核聚变的重大突破。自3月23日公布这一成果之后,匈牙利、波兰、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巴西等国的科学家分别宣布,他们也成功地实现了室温条件下的核聚变。目前,莫斯科大学将全面铺开对这一新现象进行基础研究的广泛计划。美国犹他州迅速拨款500万美元,支持室温核聚变的研究。意大利科研部长强调将把室温核聚变试验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另外,低温试验有进展。科学家在改进室温核聚变的试验中,意大利在零下150摄氏度实现了核聚变,民主德国也在低温下实现了核聚变。
眼下,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兵分几路攻核聚变。尽管室温核聚变距实用化的目标还有漫长的路程,却被誉为“试管中的太阳”,是个突破。科学家认为,这项成果打开了通往获得低成本核能的大门。如果核聚变实用化,那么从浩瀚海洋中提取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附图片)
庞斯和弗莱希曼教授使用的“试管聚变”装置的示意图。
欧洲用最新工艺安装的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试验装置“Tore Supra”,现已投入使用。图为该装置的核聚变试验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