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人性的觉醒——影片《最后一个皇妃》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3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人性的觉醒
——影片《最后一个皇妃》赏析
钟艺兵
毫无疑问,长影新片《最后一个皇妃》的聚光灯是投射在李玉琴身上的;但是对于已经看过《末代皇帝》、《末代皇后》等影视作品的广大观众来说,这一段故事很难再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了。在这样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历史框架中,影片的编导者(编剧张笑天,导演孙沙)能有多大作为呢?他们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给影片以新意么?我看,这个问题在影片的结尾处获得了较好的解决,这就是李玉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同溥仪的重逢和离异。
昔日的皇妃——福贵人李玉琴,梳着双辫,穿了一身朴素的列宁装,走进监狱的高墙,探望溥仪来了。李玉琴的心情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她生在一个平民家庭。10年前,她15岁时进宫,只不过是溥仪为逃避日本军部的圈套(要他与日本女子结亲)的一项权宜之计。在同溥仪相处的两年中,她曾以少女的天真和痴情给予做“儿皇帝”、心情惶恐不安的溥仪以慰藉;但在溥仪的心中,她是无足轻重的,以至在“大难临头”时,溥仪便扔下她而逃之夭夭。此后的8年,李玉琴在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中成熟起来,从一个幼稚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具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朦胧意识的女性。但她又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也难以忘却她与溥仪的夫妻情份和她曾经对溥仪许下的诺言:“只要还有一个人跟在你的身边,那一个人就是我。”她那颗纯朴、善良的心,更不能不为溥仪的现状和未来而记挂。她盼望再次见到溥仪已盼了8年,尽管这种重逢给他们之间带来的后果是团圆还是离异,她自己也未必猜得透。
于是,他们在狱中相见了。溥仪愧喜交加,李玉琴则往事如烟,感慨万端,她对于溥仪的情感之河已接近枯竭。在管理所的特许下,李玉琴留住一夜,这是溥仪10年来第一次同李玉琴过的夫妻生活。她为此而哭了,泪水默默地流淌着。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她情窦初开的10年前,她或许会感到幸运、满足,但如今感到的却是一片失落和茫然。第二天,溥仪回到招待所时的那段戏,可谓绝妙!他兴致勃勃地走来,对李玉琴说:“今天我们发糖了!”从衣袋里掏出一把水果糖,认真地挑出其中的一块放在李玉琴面前的桌子上,剩下的糖果又统统放回到衣袋里去了。李玉琴为之一愣。她立刻提起自己带来的挎包,“哗!”一袋子糖果都倒在了桌上。我被这一切震动了!溥仪的这一个动作、心态,当然是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但岂不还是他当皇上时居高临下地对李玉琴进行“恩赐”的再一次重现么?接下来,便是溥仪要求李玉琴“终身相守”于他,便是李玉琴的拒绝。她说:“你以为,我从那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和男人睡上一觉?”这既是问溥仪的,也是问自己的。
不错,她得到了她曾经希望得到的两性生活(这自然也是人性要求的一部分);但正是在此时,她也最终明白了:这不是她最需要得到的。作为一个人,更珍贵、更向往的是要过上一种自由、平等、具有人的尊严的生活。于是,她与溥仪分手了,她走出了那面多少带有一点象征意味的高墙,去寻求她所憧憬的新的生活。
这结尾是一种升华,它成了这部影片揭示人性的觉醒的精采的一笔。
对于这一结尾的理解,也存在着另一种意见,这就是:“昔日的皇妃迫于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只好离溥仪而去。”这便进了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的悲剧套子。我是不这么看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