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8阅读
  • 0回复

不要为私利和流星般的声名忿忿不平 上海作家要跟上时代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7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

  不要为私利和流星般的声名忿忿不平
上海作家要跟上时代步伐
新华社专稿(记者赵兰英、实习生朱丹)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第五次会员大会不久前闭幕了,通过了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主席团。会前担忧的一些问题均未出现,不免皆大欢喜。
然而在三天的会议中,记者感受到的并不是愉悦和振奋,而是叹息和忧虑:在上海一部分作家身上,表现出一种较为严重的“小家子气”。这届会员大会只能说是一次顺利的大会,而不是胜利的大会。
这里不妨直录两次大会的一些发言内容:“别人不重视我们,我们只好自己看重自己了”,“在选举理事时,给予我们应有的名额”,“经费问题要讲清楚”,“专业作家工资打折扣不合理”,“报告中连本组的名称都搞不清楚,翻来倒去,可见其重视程度了”……
改革使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空前激烈、复杂。面对这种局面,作家怎么办?不久前,巴金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是大家的,大家都要关心国家大事。”而在这四年一次的作家代表大会上,我们的作家不就文学的问题论争,不商议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文学面临的考验,不忧心国家的前途。
这种状况,评论界也有评论。《上海文学》副主编周介人说:上海作家缺少介入意识,即现代城市意识,对于社会的关注不够。评论工作者吴俊分析道:上海是一个十分拥挤的城市,思想只能在这细小弯曲的小弄中无精打采地穿行。人们可以烦恼、感伤甚至愤怒,但始终缺少魄力和气度。大工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下人们感受上的缺陷,但这一切又与我们的作家相距那么远。
作家也承认这一弊病。白桦说,上海作家很聪敏,但缺乏北方作家那种豪爽、憨直气。在上海,文学矛盾几乎难以找到,较多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似乎甘于寂寞的人不多,有些人总是把功利的东西看得太重。守城观念使作家胸襟不开阔,老死不相往来,缺乏活力,缺乏血气。白桦吁请同行们“把思考纳入文学,不要为一点点私利和昨日流星般的声名忿忿不平。”宋福先说:作家似乎显得浮躁了一些,安于思考的人不多。
表现在创作上,人们叹息:上海缺乏有力度的作品。吴俊分析了上海一批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以后归纳说:“我有这样一个总的印象:从前上海没有能诞生更多的无愧于这个城市的作品;往后,似乎也还没有迹象表明,短期内会有使上海作家感到骄傲的作品出现。”更多的人忧虑,上海何以保住文化“半壁江山”的雄姿。
上海作家这几年取得了不小成绩,也涌现了一批颇有才气的作家。但同上海文坛令人骄傲的昨天相比,又显得那么不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