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刚刚起步的仡佬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4-27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刚刚起步的仡佬人
本报记者 邹大毅
一九七八年时,仡佬族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散居在贵州省西部和北部。今年初,当我们来到仡佬族较集中的贵州省遵义地区采访时,才知道当这个地区的道真、务川两县被批准为“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后,仡佬族人口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十八万。
遵义地区民委主任哈文向我们介绍了仡佬族人数变迁的个中缘由。
仡佬,古称“僚”,大约两千年前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可说是贵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了。现在贵州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仡佬寨”、“仡佬冲”、“仡佬井”、“仡佬桥”的称谓。
那么仡佬族是消失了,还是迁徙了?哈文解释说,仡佬族大多与汉族杂居,文化、生活、生产、习俗,都受到汉族影响,所以从外观、语言你分不出汉族或是仡佬族了,只有一些人家中的火塘,似乎还透射出一星古“僚”人的余光。
仡佬族的民族特征果真荡然无存了吗?哈文认为,这个民族在心理素质上和民族意识上,还保留着民族的特征。正是根据这些特征,加之历史资料、传统习俗为依据,在打倒“四人帮”以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时,将过去划为汉族的十八万人,恢复了仡佬族族别。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原任的老书记、现县政协副主席田兴才给我们念了一句顺口溜:“高山苗,水汉家,仡佬住在石旮旮。”他接着解释说,仡佬族多在山石较多的地方居住和生存。就拿平正乡来说,整个坐落在一个大石头山上,通往乡镇的窄小的公路,也全是用石块铺砌的。大概正因为如此,这个民族大多以“田”、“山”、“岗”等为姓。
在平正乡。刚刚下过一场雨,久旱硬结的土地松软了,正是犁地的好时候,只见许多田地里,犁翻土浪。可是以前,这里冬季是不事农活、不种小春作物的。
传统观念造成的现实是十分严峻的。老书记田兴才举了个例子。两个相邻的村子——杉巴树和龙井,前者为汉族聚居村,后者为仡佬族聚居村。两村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就是农户数也相同,田土数量也相当。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龙井显然低于杉巴树。以一九八六年为例,人均收入,龙井村为二百八十元,而杉巴树村是五百四十四元;人均占有粮食,龙井村二百八十五公斤,杉巴树村却是四百九十九公斤;烤烟,龙井村单产是九十公斤,杉巴树村却达一百三十一公斤。
在地区召开的一个会上,我们与一九八二年才成立的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县长邹书堂不期而遇。这个和他的名字一样进过“书堂”的仡佬族知识分子县长,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务川是黔北文风最盛的县之一。明清时就出过八十多位进士,至今县城中还保存着一个古老的书院。如今,这个县就学之风不衰,全县入学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基本扫除了文盲,县中学还是省里的重点中学呢。
仡佬族,是一个正在摆脱传统的束缚,向先进文化、先进技术靠拢的民族,一个满怀信心的民族。
(附图片)
图为贵州遵义仡佬族村民利用农闲季节修整土地。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