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少增粮也能多增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少增粮也能多增肉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会有多大增加,但人们的肉食消费水平却要迅速提高。张根生根据我国近四年粮食生产徘徊,畜牧业却持续增长的实践,提出:少增粮也能多增肉
张根生
由于人口的增长,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即使登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仍只有1984年的水平,390多公斤。当然,作为口粮是完全够吃了,问题是到那时,国民收入水平有了成倍的提高,食品消费需求将大为增加,消费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肉蛋奶消费要有较多的增加。1988年,全国人均占有各种肉类和水产品30公斤,除去出口和其他消耗外,人均消费约20公斤。预计到2000年,全国人均消费各种肉类和水产品将大体上比现在增加一倍,达到40公斤(这还是保守的估计)。包括出口和其它消耗,人均占有约60公斤。
人均粮食仍是400来公斤,肉食却要增长1倍,能实现吗?如果还用老办法,生产每公斤肉消耗三四公斤粮食,则每人多吃20公斤肉,就要多消耗60—80公斤粮食。即便替代一部分直接消费,人均消费粮食也要达到450公斤以上。虽然可以进口一部分粮食,但无论如何是很困难的。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徘徊,而同期畜牧业却连年增长。与1984年相比,1988年我国的人均占有粮食由390公斤降为360多公斤,(实际消费量有所增长)但肉类总产量却增加了37.4%(其中猪牛羊肉增长42%),水产品增加了68%。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上述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在国外也有些国家,和我们差不多的粮食水平,而可以吃到较多的肉食。因此,我认为在粮食消费不大量增加的条件下,实现肉、鱼和蛋、奶的成倍增长是有可能的,出路就在于革新我国的畜牧业生产。
从各地情况看,实现“少增粮多增肉”,主要是抓了以下几点,而今后发展也需在这几点上继续下功夫。
一是发展饲料工业,提高饲料报酬率。现在全国已有4000多万吨配、混饲料生产能力,去年生产近3000万吨,这对饲养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现在高质量的配合饲料还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如果今后提高质量,饲养效益会更好。我国现在每年大约有1000多亿公斤粮食、饼粕直接喂了牲畜,如能增加一些添加剂,加工成配合饲料,效益就会大增。现在的问题是蛋氨酸等添加剂严重不足,急需加快发展。此外,我国还有极为大量的各种秸秆、籽壳、毛骨和水生植物等,经过加工、青贮、氨化,喂养牲畜,可以换取大量肉、蛋、奶。全国还有40亿亩草原,如能加强建设,也有极大的潜力。
二是调整畜牧结构。经过四年努力,现在全国猪肉占肉类总量的比例,已由85%降到82%,而食草的羊、牛、兔连年发展,消耗低、生长快的鸡、鸭、鹅发展更快。但现在全国禽肉还占不到10%,而广东已近25%,台湾达到了30%。今后应继续大力发展鸡、鸭、鹅、牛、羊、兔等的生产。当然,对养猪也不能放松,特别应积极发展瘦肉型猪,提高质量,但在肉类总量中应逐步使猪肉占的比例降到80%以下,以节省大量饲料粮(1公斤猪肉要4公斤粮食换,1公斤鸡肉只要2公斤粮食换,而且蛋白质含量鸡肉比猪肉高一倍以上)。
积极发展水产品生产,特别是淡、海水养殖业,这是投粮少、收益大、见效快的重要措施。近4年来,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增长近70%,其中人工养殖的增长了115%。产1公斤淡水鱼一般只要一公斤饲料,现在全国有淡水水面9000万亩,仍有一半未被利用或产量很低,如加以充分利用和提高单产,则是大有可为的。水产品又是优质高蛋白食品,对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很有好处。
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科学养畜、养禽、养鱼。既提高饲料报酬,又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只靠一家一户养猪、养鸡已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城市郊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便逐步发展起了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北京、上海、济南等郊区和山东诸城、广东宝安等市县还逐步形成了产、供、销系列化经营。这些趋势是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只要坚持稳步发展,是有利于丰富、改善市场供应的。
在今后十年中,各地如能抓住这几项措施,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就可以实现少增粮多增肉,就可以在人均占有400来公斤粮食的限制下,实现人均消费肉食翻一番。
         (作者为国务院农研中心副主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