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阳光照耀的二十五年——肯尼亚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3
第7版(国际专页(政治))
专栏:

  阳光照耀的二十五年
——肯尼亚印象
本报记者 申明河
肯尼亚人民把独立的肯尼亚称为“阳光下的土地”,把首都内罗毕称为“阳光城”。肯尼亚朋友说,“没有独立,连太阳也暗淡无光。”
我们抵达内罗毕时,肯尼亚人民还沉浸在庆祝独立25周年的余欢之中。
25年来,肯尼亚走自己的路,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莫伊总统执政后,对内提出“和平、友爱、团结”为内容的“尼亚约”哲学,强调团结和稳定,致力发展经济和教育,注意改善人民的生活,对外则积极维护和促进非洲团结与合作,从而取得甚为显著的成就。许多肯尼亚朋友常以自豪的口吻把这十年称为“尼亚约”十年。
这十年,肯尼亚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0%,人均产值由103美元跃增至300多美元;交通运输增长了60%;在农业方面,粮食生产增长了500%,不仅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出口和支援邻近国家。1987年旅游业首次超过咖啡出口而跃居首位,为国家创汇1.83亿英镑。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10年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300%。各类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肯尼亚政府认为,教育是富国之本;民族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民文化科学水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并且以法律予以保证。在肯尼亚振兴教育的活动中,人们盛赞“哈兰姆贝”。它是齐心协力的意思,是肯尼亚人民开展群众性募捐运动中产生的口号,也是肯尼亚采取政府拨款和群众自助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来集资兴办学校。几年来,莫伊总统为“哈兰姆贝”募捐奔走,自己也带头捐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独立时,政府就把发展农业放在优先地位。独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解决了无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并通过发放贷款和提供技术等途径,鼓励小农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强调开发偏僻、落后的农业地区,为此而不断增加投资。由于改革对头,农业得到了发展。目前,小农生产的商品玉米占45%,牛奶占75%,咖啡占70%,茶叶占35%,牛肉占60%。符合国情的政策使肯尼亚在1986年获农业大丰收,1987年有400万吨以上的余粮。
我们在中部省采访时,参观了咖啡和茶叶种植园,访问了农户。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远近是一望无边的碧绿的咖啡园和茶园。陪同我们的彼得先生指着这块土地说:“我们要发展多种经营,这里是稻谷生产的宝地。中国在生产稻米方面富有经验,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但凡到过肯尼亚的人,往往禁不住要赞美它那“绿色的国土”。我们登上内罗毕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大厦顶层,满目苍翠奔来眼底。这座城市到处郁郁葱葱,鲜花点缀在万绿丛中。肯尼亚朋友为他们国土的绿色深感自豪。而高高飘扬的肯尼亚三色国旗上就有着大片耀眼的绿色。肯尼亚重视植树造林。莫伊总统本人带头植树。我们参观巴林戈地区和苗圃时,就看到总统亲自种的树木茁壮成长。到去年为止,全国已有13.5万公顷的小型国有人造林。为保护森林,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违犯者要判刑。政府鼓励各级学校和其他机构建立小苗圃,以便向社会提供树苗。由于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原来森林覆盖率只有3%的肯尼亚,如今,已成为黑非洲拥有人造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
肯尼亚在建设公路中得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因此公路交通较发达。全国公路总长为15.06万公里。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在我们参观巴林戈地区时,主人特意安排我们参观了由中国路桥公司援建的盘山公路。主人一再称赞这段高质量公路建成有助于该地区经济活跃和发展。
25年的实践证明,肯尼亚实行“综合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善于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仅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在肯尼亚的采访使我们感到,肯尼亚所取得的进步说明,非洲人民有能力也有办法,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地把国家建设好。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面对不少困难,但前景将是越来越光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