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一座新城市的诞生——林区伊春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4-23
第3版()
专栏:

一座新城市的诞生
——林区伊春访问记
枚正
(一)
在我国东北的松江省有一座新建的城市。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从伊南山俯首鸟瞰,一幅幽美的图画展了开来。群群白鸢翱翔在汤旺河上空;人工移植的野玫瑰,还不到开花的时候,但是,仅仅丛丛红枝,就已把伊春河装饰得非常秀丽。比这些自然景物更可爱的,是两河合流的三角地带的劳动气象。在那里,四尊高耸的烟囱冒着龙形烟缕,机声隆隆,斧声丁丁,广阔场院中制成的木材堆积如山。向南,方圆四里的地面上,肩脊如鳞,林区的工人和独立劳动者、工人家属正在那里检修汽车、拖拉机、修制伐木工具,操纵各种加工机器,炮制松香……。西面四座大天桥的左近,林业工人在一唱一和地操运木材,紧张迎接木材出河任务;右面一片洼地上,修建工人正在打夯修桥。贴近南山的地方,是商业区,街上行人很多。火车载负着建筑用的各种木材,在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之间驰去,又载着生产、生活供应品奔来……。这就是伊春,一座拥有一万二千多人口的新城市。
入晚,一个陌生的人,在伊春街上信步漫游,当他看到成排的高大楼房、宽坦的马路、辉煌的电灯、鱼贯进入戏院的人群、沿街飞驰着汽车……的时候,他绝不会想到这是四年内从无到有的一座新城,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二)
在伊春南山角下,在深及人腰的荒草丛中,有一座低矮破烂的小草房。
你很难想像四年前这里人烟稀少到什么程度。从西林(伊春以西)到翠峦(伊春东北),方圆二百多里的广大地区中,只有徐发、李建贵、吕文彬、王振五、邱正振、老丁头、老潘头、老黑张等几十个人。这就是原来伊春的全部居民。他们像说神话似地谈起各种野兽的习性和活动规律,诸如黑熊如何和老虎决斗,老虎如何捕鹿,豸狼子(一种像小叭狗样的兽)如何撒尿抵御猛兽、卫护睡卧山林的人们等等,真是滔滔不绝。他们每日最常见到的就是这些。至于谈到他的邻居,他们生疏到甚至叫不出名字,比如“老黑张”,就是因只知道他姓张,脸色很黑,不知名字,而给起的代号。原因是住得相隔很远,像徐发要串一个门,至少得出去十几里路,才能找到另一个人。
“真是一步登天!”这是徐发等老居民对比了今日繁荣和往昔荒凉情景后共同的感想。
(三)
从一九四八年开始到现在,在短短四年的时间中,劳动人民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共建造了近十万平方米的公私新房,还有桥梁、马路和汽车路、一座可容两千余人的剧院、一处可容万余人的体育广场。
在城市建设中,林业职工、驻军、居民等,均有很大贡献。例如去年修建的公共体育场,原来是一片蓬蒿、榛棵丛生、突起突伏的荒场。荒场中间土丘上有两间棚房。经中共伊春森林党委动员,全体林业职工和公安部队一致报名在业余时间献工修建;板棚主人自愿把板房拆掉,在森林工业管理局资助下到别处另盖。有些居民也自愿献工参加修建(后来给了一部分工资)。就这样,在几十天的业余时间中,就割除了数万斤荒草,铲平了十几个三十立方米左右的土丘,填平了二十多个直径十余米的土坑和水洼,广场周围筑上绿漆木栅、观座,南面搭起了高大的主席台、指挥台、图书室,场中架起了单杠、双杠、篮球架……。全城所有的建筑工程,除了民房之外,无一没有劳动人民的义务献工。
现在,伊春正在继续进行建设。参加修建的除了两千六百名基本建设工人之外,广大林业职工正以比去年更高的爱国热情,积极要求在业余时间献工修建。已动工修建中的有四座通往各林务分局和邻近新村镇的大桥,一条宽十二米、长五里路的马路。即将动工修建的房屋面积,约两万四千平方米,其中除了一部民房之外,有可容三百人学习、休息、娱乐的工人大楼,有一千五百平方米的工人旅馆,有八百平方米的工人业余疗养所(原已有,现为增建),有一所可容三四百人的中学校舍(增建),有两千余平方米的厂房等等。
(四)
伊春之建设为城市,绝非偶然,而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一九四八年起,这里的林业生产量和职工数目,逐年倍增。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人民政府在这里逐年增修基本建设工程,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在这里成立了森林工业管理局,建立了一所可容三千职工的两层大楼和一栋栋红砖宿舍,以后又测划出大片建厂地带并大规模施工。这些长远打算和欣欣向荣的景象,由出入林区的人们传告到周围各城乡,许多人都感到这里“拓开了”,“有发展头”,愿移来落户;同时,政府并资助和奖励人民入山参加林业建设,因而整个伊春林区的人口年年激增,现在已由四年前的数十人增至六万余人(临时入山的民工不计在内)。这里没有农田,不产粮食,隔城甚远,物资供应困难。随着林业生产的年年发展,日益增多的林业职工、机关、居民,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都需要有一个供应基地。针对着这些新的情况,政府林业部门便在人口较密、地点适中的伊春,从适应实际需要出发,开始建城。现在,一切城市中所必需的公私企业,在这里已建设得差不多一应俱全了。这里有伊森粮食公司,它可以基本上供应林区的粮食需要;这里有伊春火磨厂,加工面粉,保证了伊春大部分林业员工以馒头为主食品;这里有人民银行支行,为林业及城市生产服务,并扶助猎户(主要是苏侨和鄂伦春人)打皮张、猎鹿茸等;有四个可以初步供应伊春及其周围人民必需品的百货公司、职工合作社;有伊森医院;有九家日宿二百人左右的旅馆,有二十余家饭馆,洋服店和皮鞋店共九家;还有工人澡塘两所(内有盆汤)。随着城市建设和工商业的发展,去年成立了林区公安处,并设有公安派出所;保险公司、税务所也建立起来了。为了供应城市以生产动力和光、热,还建立了一座发电厂。另外,还建立了一些适应林区特点和森林工业发展的工厂。例如木材的节约问题,集中进行合理造材就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里在一九五零年建立起一所拥有四台新式火锯、就地取材、年产十余万立米成材的制材厂。去年,这里写下了中国林业史上光辉的一页,最先实行了机械化采伐,四十多台拖拉机和运材汽车来往于伊春河畔集拢和运搬原木(每台顶十付马套子)。为了保养这些“铁马儿”(林业工人对拖拉机的爱称),这里还建设了拖拉机、运材车修理工厂和机车库。这样,伊春就成了一座供应整个伊春地区(方圆二百多里)人民需要的城市,一座服务于林业建设并日益扩大的生产城市。只有几个半脱离生产的村干部的伊春村人民政府(现整个伊春仍称村),以及候车室加票房容不下五十人车临到站才开始卖票的小车站,都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亟待改革。
(五)
伊春城市的建立,是在共产党正确政策引导下,在苏联的友谊帮助下,正确执行林业经营方针的结果。
人们知道,在旧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着东北的时候,森林一直都是被掠夺式地采伐着。以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九三”解放以前这四年为例,日寇从南叉(汤原县)开始,每年都伐进六十多公里。有好木的地方,就剃成光头,一棵母树也不留。好木坏木混杂的地方,则伐好留坏,伐得花花答答;或一起伐倒,拉好留坏,林场也不清理,让朽木尽情地散发腐菌去蚀害林木。每年都是到了冬季才临时捉劳工进林采伐,平时根本不留人看守和抚育。所以这里是“三季无人,一季人挤”。旧中国和敌伪统治者们,每日所想的是如何以更低的代价来获得更多财富,根本不关心劳动人民疾苦。他们在这里采伐时,连工人的住处都不肯修建得能够挡风,还能谈到建设什么别的呢?再加敌伪害怕人民据山进行抗日活动等等,因而他们就不肯也不可能在这里建立什么城市。相反的,他们极力封锁林区,限制人民入山。
只有人民的政府才能爱护人民的财富。人民当权之后,森林也获得解放,它已再不受狂砍滥伐。一九四七年秋季,人民的林政人员、农村共产党员、干部,带领民工徒步进入这一林区。虽在采伐任务繁重、物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林业建设,在工地修建了成百栋的板房、马架房,让伐木工人居住,代替了敌伪时期根本不能抵御山区寒风的布帐草棚;伐根由伪满时的半人高降到二尺以下。为了长期进行林业建设,一九四八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铁路、林业职工,将日寇投降时破坏了的南叉——伊春段铁路修复;又自佳木斯市动员百多户居民移来伊春看护森林,政府资助他们建造了成排的草房。从此,“死林子”变成了“活林子”,火车的吼叫代替了虎啸狼嗥,荒凉的“伊春工地”开始变成了欣欣向荣的“伊春村”;森林也不再纵令山火延烧半年以上而无人扑救了(伪满时此地曾发生两次延烧半年以上的大火)。
大规模地进行建城工作,还是开始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伊春的林业职工和老居民们,在回忆起当时兴工和现在的幸福时,他们于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同时,也衷心感谢社会主义苏联的友谊帮助。那时,苏联政府应我们中央人民政府的邀请,派来了各种生产建设的专家。苏联林业专家达依多夫常来伊春地区,介绍了苏联一系列的合理采伐、造材、用材和抚育森林的先进经验。伐根降低到二十公分,梢头木被利用了,节约了巨量木材,无形中减低了伐进速度(进的里程虽少,出材却多)。选留了母树,林场也清理了,保护了幼树,给森林更新创造了良好条件,以后可以回头来循环采伐,不致有进无退,一伐永光。在人民政府领导和苏联经营社会主义林业的先进经验启示下,这里已逐步实行了采伐和抚育相结合的方针,先后建立了十一个抚育站,每站有五十名左右的固定工人,三至五名干部,专门在已伐林带和选留的种子林中,进行除草、松土、清理林场、保护母树幼树工作,加速森林的天然更新。各林务分局开始实行四季作业,经常保有一定数量的固定工人,在采伐间隙采集树种和树苗,进行播种、移植(去年种红松二百万粒籽,成活率为百分之十;今年春夏两季计划种五百万粒籽,预计成活百分之三十。另外移植树苗三十二万株)。这样一来,林区就变成了伐不尽的宝地,不再伐完即弃。采伐的突击性和林业工人的流动性减低了,以往林区“三季无人”的情况不复存在。随着林业建设的逐步经常化、正规化和林区人口日益增多,而且集中、固定,就要求有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来为林区广大人民服务。因此,伊春城市的建立就成为非常必需,而且已经成为事实了。
(六)
亲身参加建立城市、创造幸福的人们,在享受他们劳动成果的时候,是分外快慰的。当去年九月三日举行万余人参加的林区首次体育检阅大会的时候,劳动人民望着自己所建坦平如镜的运动场,和成千迎风招展的彩绸旗帜,以及运动员的精彩表演,他们欢欣若狂,不少人又骄傲又快乐地说:“这是咱们的小莫斯科红场!”在伊春医院受到减费或免费医疗的工人、居民,最爱说“咱们的医院”如何如何。新修的工人业余疗养所,今年一月已开始收容工作积极、身体衰弱的林业职工休养。第一批收容了二十三人。所里的被褥、毯子、衬衣等全是新的。根据疗养职工的口胃,规定主食品是馒头、饺子、面条,副食品有菠菜、鱼、肉、鸡蛋等;娱乐工具有洋戏、扑克、各种棋具等。这些病弱职工于三月末出所时,每人体重平均增加了三四斤,最突出的是森林铁工厂青年工人杨家训,体重增加了十四斤。他们到处宣传“咱们的疗养所”如何好,他们普遍拿伪满时在林区做工时“有病无人问,累死不得歇”的痛苦,来对比今日的幸福。工作积极性更高涨了,他们最近在“三反”斗争中都是非常活跃的人物。生产效率也比疗养以前提高,以最普通的锤工毕得加为例,生产效率比疗养前提高了百分之五。他说:“我们工人有了家,若不加油干,对不起共产党!”
(七)
伊春,早在十年以前,共产党人就在这里用血汗浇合了泥土,为今天的建设初奠了根基。去年来东北的老根据地参观团,根据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前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同志的介绍,曾访问了这里。在伊春的山林中,找到了成排营房、住宅、医院的痕迹,和几处残垣断壁。其中一处是抗日军政大学;一处是被服工厂(残留的缝衣机现存哈尔滨烈士纪念馆中)。这是共产党人、革命烈士李兆麟将军为生息壮大革命力量而在这里领导建设的。建设的前前后后,曾频与敌寇搏斗,用热血捍卫这个根据地。后来,所有建筑都遭日寇破坏。但是,先烈们的血汗并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已换来了今日的胜利。现在,人民已可在这里自由地用近代工具器材建造高楼大厦,新的城市终于建设起来了;而且还建立了两座新式串窑,大量烧制红砖,供应伊春及其周围长期建设所需;再不用像十年以前那样用刺刀砍木、以手代铲合泥施工了。这里虽然还没能办起大学,中学却已在宽敞的楼房中开办起来,有三百多名林业工人、居民的子弟在愉快地学习着。伊春及其周围,已有十一处小学,两处森林工业子弟学校,共有两千多名学生。翠峦——一座由十余人增至两千多人的新镇——正拟开办中学。随着中学、小学的扩大和林业生产的发展,并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不久的将来,伊春将有一处培养林业干部的森林工业专门学校出现,兆麟将军在此兴办大学的遗志定可完遂。先烈们,安息吧。
(原载四月十三日东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