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中国电影呼唤发行家——记江苏电影发行公司经理杨庆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5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电影呼唤发行家
——记江苏电影发行公司经理杨庆丰
张弦
《晚钟》获西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之前,国内拷贝只发行了一个。这唯一拷贝的买主引起我莫大的兴趣。我想,他绝无预料此片必将获奖的先见之明,也一定知道此片上映绝不卖座。为什么他敢于一意孤行呢?
于是,我专程走访了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杨庆丰。他很年轻,都喊他小杨,一副老实敦厚模样,使人担心他是否有足够的魄力领导遍布全省的两万多人的发行放映队伍。我的担心后来转为敬意,原来江苏有这样一位有胆识、善经营、堪称电影发行家的人物。
“订购有特色的探索影片,是我们公司的一贯主张。《盗马贼》全国只卖了7个拷贝,《大阅兵》只卖了6个,我们都买了。当然,都赔了钱。《大阅兵》全省发行收入只有600元。这没什么,我根本没指望赚钱。”
杨庆丰认为,电影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趣味和不同消费心理的观众。电影发行公司作为电影市场的独家经营者,起码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经营观点和长远的经营眼光。电影市场好比百货公司,货柜上应当什么货都有,任你挑选。不能因为多数观众看不懂、不爱看,就不买拷贝,不上映,剥夺了少数观众的看片权。
我们往往习惯地在观众前面加上“广大的”这个定语。过去,这表明一种政治态度;而今又包含着实际的经济利益。于是“观众是上帝”、“观众是我们衣食父母”之类的口号便喊得震天价响。其实,对数量的尊重,对票房的尊重,未必是真正尊重观众。如果一味迎合、迁就,反而多少有点愚弄的意味。杨庆丰说:“我们不是千方百计去掏观众口袋里的钱,而是千方百计提供各种类型的影片,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发行影片当然要赚钱,但重要的是钱怎么赚?杨庆丰说,任何商人都不能每笔生意都赚,总得有赚有赔。光赚不赔,是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影片发行不能只盯着一时一片,要有长远眼光。比如武打片、惊险片赚钱,你电影院一个劲儿放映,势必将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他们就根本不注意你放什么影片了。而那些喜欢看武打、惊险片的观众也渐渐会厌倦起来。这就败坏了两方面观众的胃口,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砸了。即使从单纯经营的角度来看也是不明智的,更何况电影是一种精神的产品,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和提高观众审美水准的责任呢?
那年《海滩》、《黄土地》相继出台,影坛争论激烈,而普通观众却反映看不出什么名堂来。江苏省公司在省电视台的支持下,请了几位知名教授、影评家,在电视屏幕上展开评议,有贬有褒,各抒己见,并穿插以影片的画面。第二天,全省各城市影院门前都排起了长龙,连日爆满。这两笔钱赚得很光采,很舒心。
他也有担风险的时候。《芙蓉镇》试映时风声正紧,杨庆丰与公司内几位有经验的老同志一起商量后,顶住巨大压力,发挥了一次经营自主权,第一次就订下了七个拷贝,又转买下邻省退掉的拷贝,先后共买了十六个。这笔钱,他却赚得心中忐忑,只怕突然来个停映通知。当谢晋、刘晓庆、姜文登台领奖的时候,杨庆丰呢?没有得到半个字的夸赞。
然而杨庆丰是乐观的。他1985年上任,1986年发行收入就以5016万,跃为全国之冠。此后一连三年,年年大幅度增长,年年保持全国冠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