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企业——命运共同体——记德州棉纺织厂的发展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企业——命运共同体
——记德州棉纺织厂的发展变化
●物质利益是维系企业与职工的最基本的关系
●当职工明白,纪律是为了维护共同命运的时候,纪律就真正成了铁的
企业——命运共同体
——记德州棉纺织厂的发展变化
本报记者 莫新元
纺织女工下夜班骑车回家,忽见几辆外地来的卡车停在道旁打听去德州棉纺厂的路。当她得知这些车是给自己的工厂送急需的化纤原料时,就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已经走出七八里路,立即返回,骑着自行车给司机带路,一直把车队领到厂门口,才悄然离去。司机们深受感动,说,走了这么多地方,没见过这样关心自己企业的工人!
这件事发生在1988年12月,可是至今也没找到这位女工。厂党委书记于向阳这样解释:“我们后来放弃了寻找的努力,因为这样的职工在我们这里太多了……”
是的,当职工们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的确变得很平常了。
那么,德棉这个“命运共同体”是怎样形成的呢?
    公平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是职工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的坚实纽
  带。
“一百条枪(打猎),二百张网(捕鱼),还有三百野木匠”,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五年前德棉厂的混乱状况。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棉纺织厂,是山东省有名的“患了癌症”的典型,新任厂长王根源和书记于向阳得到的见面礼,就是几百份请调报告。
病根在哪里?王根源、于向阳这两位同是1970年来厂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深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承认物质需求是一个人对社会的最基本的需求,就应该承认,物质利益是维系企业与职工的最基本的关系。职工真正把企业当成自身利益的载体时,这架生锈的机器才可能正常地运转起来。
问题是每个职工的物质利益怎样同企业发生联系,才能使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出来?那就是必须根据一个“公平”的原则来处理,而目前我们所能实行的最公平的原则就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这不是多少年来一直说的吗?是的,关键不在于喊,而在于真正落实。所以,他们上任后,向全厂职工宣布的第一份改革方案就是:一线工人实行计件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压缩三线编制,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收入与工作实绩挂钩。
即使现在看,那次改革也是很大胆的。它使干活儿最重、贡献最大的一线工人在收入上第一次超过了二、三线工人,并逐步拉开了距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了。压抑多年的劳动热情迸发出来了。改革后的1985年,实现利润1528万元,超过前三年的总和,一举摘掉了落后帽子。
“要挣钱,上德棉”,于是在德州市,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去年德棉厂职工人均收入2300元,确实不低。可是,如果你亲眼见了德棉厂职工的劳动情景,你会觉得,这钱挣得不容易。
计件工资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热情,这时,碰上了工资总额不能突破的问题。怎么办?王根源采取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车间班组实行减人不减资,促使其自行减少用工,富余出来的人员或另行安置,或兴办自食其力的第三产业;第二步是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活儿不增人。目前德棉厂的纱锭和织机分别由改革前的5万锭和1908台发展到近10万锭和2216台。按部颁二档标准德棉厂核定用工为7000多人,而德棉厂实际用工为5000多人。这就是说,德棉厂现在是5个人干着7个人的活儿,这当然也意味着,5个人挣着7个人的钱。
正是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企业发展的需要同职工增加收入的愿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相吻合了。德棉厂目前纺纱和织布的劳动效率,分别比改革前提高了36.8%和49.3%。长期落后的德棉厂,如今的百元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人均创利润率等多项经济指标,已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前列。
职工从企业的振兴中看到了希望,并愿意以终身相许,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短期行为。
德棉的固定资产也由1985年的2393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534万元。
    严格管理和铁的纪律是维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保证。
你听说过“坐飞机洗澡”的故事吗?
有一回,几个机修车间的小伙子上班时到锅炉房洗澡,结果受到了扣除当月奖金和下浮3个月工资的处罚。有人向他们打趣地说:“这个澡钱可没少花,坐飞机来回到广州去洗都够了。”
德棉厂管理之严,远近闻名。在德棉厂,上班时外出,不论公事私事,不管干部工人,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发给出门证,门岗验证后方可放行。几年来,出门证由纸的,换成了塑料的、金属的。
德棉厂的各种规章制度多达200多种,700多条,其中有关职工的工作、行为准则就有100多条。有一条规定,厂区任何部位(包括生产区和办公区)严禁吸烟,违者第一次降一级工资,第二次留用察看,第三次除名。对一个烟瘾大的人来说,这条约束几乎到了生理承受的极限。
自此条例公布以来,有5人受罚。但没有不服气的。也没有表同情的。
为什么德棉厂的职工有这么强的承受力?
一位老工人说:“我们谁也不愿意回到过去松松垮垮的年月里去。”
一位烟瘾挺大的机关干部说:“纺织厂的火灾,30%是由吸烟引起的。不能由于一个人的不慎,使几千人的心血和希望毁于一旦。”
是的,当职工们明白,纪律是为了维护共同命运的时候,那纪律就真成铁的了。
    企业精神、企业自豪感,是企业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这几年,德棉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座宿舍楼拔地而起。厂医院添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中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工会办起了装备不亚于专业团体的职工业余演出队、军乐队。
厂里还建起了闭路电视系统,职工们每天晚上兴致勃勃地坐在家里收看报道自己事情的电视新闻……
与此同时,德棉厂和作为德棉人的代表的王根源、于向阳等,获得了全省及至全国的许多光荣称号。
这一切,是福利,是娱乐,是文化活动,但它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宣扬着企业精神,增强着企业的凝聚力。
“我是德棉的!”当德棉厂的职工谈起他们的工厂时,总是充满了自豪感。
在德棉厂,听不到诸如主人、公仆地位的争论。一位工人就这样说:“一家人过日子,不能谁都说了算,关键要当家人精明能干,办事公道。”事实上,德棉厂的许多重大的分配方案、行为守则、奖惩条例,都经过了全厂职工的充分讨论。而一旦制度化,对厂长工人一律平等,谁也不能例外。公平的制度和制度的严明,淡化了领导和工人身份上的差别,强调的只是分工的不同。
我问王根源:“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有没有什么标准?”他笑着说:“这是个软家伙,不可能有硬指标,更不能自封。”他沉思片刻,补充道:“标准还是有的,就是看当企业遇到困难时,职工能不能主动地替企业分忧解难。”
他说的标准已经得到了验证。去年以来,由于能源、原材料紧缺,德棉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厂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分担困难。今年1、2月份,德棉厂实现利润150多万元,这在全国纺织行业出现大面积减产和亏损的情况下,是不多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