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德棉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德棉的启示
辛言
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德州棉纺厂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企业与职工,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日益变得突出起来了。
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不仅存在着职工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现象,而且较普遍地存在着职工“联合”或“逼迫”厂长一起算计国家,搞只求多拿多分,不管企业发展的短期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加快企业所有制的改革,以提高职工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政工人员则呼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新唤起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厂长经理们抱怨现在难以处置不称职的工人——尽管《企业法》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权力;职工们则觉得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应该加强民主管理……
这些议论,虽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具体见解也不尽相同,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改革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理论和实践都趋向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应该提倡把企业建成职工的命运共同体。
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企业与职工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紧密关系,企业成为大家共同命运的载体。
这种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在企业和职工之间、职工和职工之间、职工和经营者之间物质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来提供了实现这种一致的可能性,但在旧体制下两个“大锅饭”,妨碍着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个人对企业和国家的贡献,同自己的命运没有正确的联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被隔断了。这正是企业缺乏凝聚力,职工缺乏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改革以来,我们着手打破“大锅饭”,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一些人,包括部分职工和经营者,不是从搞好企业、发展企业去求得自己的利益,不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求得生活的改善,而是想方设法靠挖企业来扩大自己的消费资金。这实际上是在破坏大家共同利益的载体。
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其实也应该是我们进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就是要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更加协调,使社会各部分人之间的利益更加协调。我们应该在思想教育、制度、政策和措施上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