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简谈刘震云的《单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08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简谈刘震云的《单位》
钱宏
《单位》——小说的标题即已引起人们的复杂联想。对于我们说来,单位不仅意味着工作场处,不仅意味着一幢办公楼和一些每日相见的同事。单位主宰了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小说始于一场办公室的分梨纠纷,很显明单位的意义已经抵达日常现实种种琐微的角落。如同小说所提示的,寓所乃是单位的赐予,上班交通工具的等级取决于在单位的官衔,孩子能否订得起牛奶、一个月能否吃一次烧鸡,无不曲折联系到在单位混得如何。于是,单位占有了人们绝大部分的兴趣与精力,入党、提升、同事关系延展到人们的业余时间,并且同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纠结为有机整体。
林林总总的局长、处长至科员,这是单位现实可见的一面;除此之外,单位还有一个无形无影但又的确存在的实体。人们不可能在某一间办公室里窥见这个实体,但它却精魂般无所不在地控制了一切,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有力地干预各项决策。这种隐蔽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所有人的意愿都不可能直线地变成现实。说起来许多事情都像恶作剧似的:两个处长为副局长的位置僵持不下,而这个空缺却意外地被老张填了上去;处里的老何费尽心机想从副处长转正,而运动的结果却莫名其妙地推出了另一个副处长老何;小林为了房子巴巴结结地讨好所有的人,几经曲折之后,如愿以偿竟然完全由于另一些原因。这种不由自主的摆布和阴错阳差的结局常常令人感到,仿佛一个脾气乖戾、喜怒无常的性格幕后操纵了这个单位。由于这个实体的不可接近,难以捉摸、祸福莫测之感更为强烈了。
与抽象的、但又是活的“单位”相反,单位里的每个人正在趋于木偶化与符号化。小林的经历是一个现身说法:单位是一个驱除个性的地方,尽管这些个性并不影响本职工作。老乔的嗜好是翻检他人的抽屉,这表明个人隐私没有存在的权利。在单位气氛的潜移默化之下,种种多余的兴趣渐渐枯萎,人们全力以赴地互相揣摸,勾心斗角,研究领导脸色,咀嚼“通气”、“打招呼”里面的微言大义。可以说,在单位里磨练到熨贴自如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亦即非性格化的过程——这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老张荣升副局长之后,怎样问候、车门碰得多响仍须遵循一定之规。个人标新立异往往招人生厌,“骄傲”是一个没有内容但却随时适用的标签。对于这些缺少光辉、平板猥琐的人物,独特的姓名甚至没有意义。他们更愿意得到像“老张”、“小林”、“老熊”、“小彭”这些通用代号,这些称呼本身就意味着消除个别,意味着全名与昵称之间某种含蓄适度的套近乎——这正是单位人事的标准关系。
《单位》的叙述语言单调,乏味,啰嗦。这种语感吻合了单位沉闷的日子。这篇小说不在语言上卖弄聪明,这恰恰显示了作者的聪明。但是在我看来,老张与老乔暧昧不清这一段情节有些多余。事件的起因与后果都显出了虚假。虽然小说多出了点趣味,多出了点波澜,但我倒宁愿呆板到底——这更近似人们在单位里多少年如一日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