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湘泉”使人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1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湘泉”使人醉
本报记者 吴昊
土家族人酿出了好酒——“湘泉”与“酒鬼”。这两种酒的生产厂家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酒厂。它的厂长叫王锡炳,是当代土家族的一个颇有名气的人。
几乎是一踏上湖南的土地,我们就闻到了“湘泉”的醉人芳香。这种酒的包装不用瓷瓶,不用玻璃瓶,用的是紫砂瓶,土黄色,一眼看去,就像当年老北京们用的醋葫芦;“酒鬼”的包装更加别致,像是一个小小的麻布口袋,酒就装在麻袋里,酒瓶的脖子上还系着一根麻绳。“土到极时即是洋”。这两种酒瓶看来很土,如果不是和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一齐摆在大宾馆的橱窗里,人们一定会以为这是从哪个汉墓中发掘出来的。“货卖一张皮”,就凭这古色古香、雅俗共赏的包装,也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这两种包装都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同志设计的。
黄永玉是土家族人。湘西大地养育了这位我国当代杰出的画家;画家也深深地眷恋着那“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故乡。1984年,当他回到湘西,偕同日本《三笑》电影界人士来到酒厂时,答应为“湘泉”设计包装。从那时起,黄永玉即与“湘泉”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酒鬼”,从它的名字到装璜,则都是出自黄永玉同志之手。
“湘泉”究竟有多少好处?酒专家们说它“清亮透明、窖香浓郁、味浓甘冽、后味干净、浓香型风格典型”;饮君子们则重实际,只见他们见了“湘泉”,一个个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本人既非酒专家又非饮君子,不敢妄评。不过这一次湘西行,所到之处,见到摆着酒的桌子上几乎都是“湘泉”。而且在热热闹闹的“干杯”声中,没有人喝醉,也没有喝了酒以后叫喊“头疼”。“湘泉”使人兴奋,但又非常柔和,这是不是就是它的特点和好处;就像湘西的山水那样,引胜发微,让人回味。大作家沈从文也是湘西人,我总觉得喝“湘泉”酒,有点像读沈老的小说。如果能一边回味沈老的小说,一边欣赏黄永玉的画,一边饮着“湘泉”,忘情于湘西的绮丽风光之中,“熔四美于一炉”,那该是什么样的享受呢!
“湘泉”的最初被重视,竟是一次“因祸得福”的偶然机会。1982年10月,“湘泉”参加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少数民族用品展销会”,在搬货布馆时,一位工作人员不小心,将一瓶“湘泉”打破,顿时,满馆飘香,沁人心脾,布馆的同志和前来采访的记者闻香赶来,人们不禁伸出拇指:“湘泉,湘泉,名不虚传!”
如今的湘泉,已不完全是湖南人喜欢它,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的宾馆、酒家里都可以见到它,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香港也可以见到它。它正儿八经地走出了湖南,走向了世界。
“湘泉”的走俏,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土家人的酿造史究竟始于何年何代,已无从可考,不过这里的酿酒技术是非常高超和普遍的,许多普通的农家都会制酒。有人推测,我国的酿酒史最先始于南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北国多寒冷,南方多瘴气,人们酿酒之初,正是为了增强对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力量,绝不是为了给达官贵人和少爷小姐们享乐的。因此,酒文化的繁荣在内地,而它的初始引发之地则在边疆。“湘泉”在酿制工艺上,可谓集土家之大成。它用的原料是产自当地的优质云雾高粱和糯米,可谓得天独厚,别具一格。当然,造酒最讲究的是水,茅台为什么产在贵州、五粮液为什么产在四川,汾酒为什么产在山西杏花村,关键就是那里的水好。“湘泉”用的水,是围绕该厂山坡上的泉水,即龙泉、凤泉、寿泉,这三股泉水即是“湘泉”,可遇而不可求的人间甘露。难怪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来厂参观后这样写道:“龙泉、凤泉、寿泉酿湘泉;土家、苗家、汉家是一家。”
黄永玉在1984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说:“我于酒是个外行,画画的一百人中九十九个喝酒,剩下的那个不喝酒的就是我。一个不喝酒的人要来介绍酒的妙处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但因为这种酒是在我的故乡出产的,而且酒君子们尝过之后说这种酒的确不错,又加上我设计的酒瓶子,就不免要打起精神来好好说一说。”
黄永玉表示愿意做“湘泉”的“推销员”,这几年也真的干了不少实事。
“湘泉”使人醉。原因无他,就在于有这么多的湘西人,土家族人热爱它,倾心它、浇灌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