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温州的畸形消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3
第4版(社会生活·体育)
专栏:社会广角

  温州的畸形消费
孙芙蓉
近几年,许多现象曾像幽灵一样光顾这块土地,接着便随风飘去。而畸形消费现象却似乎方兴未艾,成为青年人的时髦话题。
在温州饭店,我遇到一对年轻人,他们刚从百里之外的乡下专程赶来看某影星的演出。票早已售完。黑市票价每张高达160元,他们第一天没买上,第二天也落空了。我问他们:“没看上影星,可惜吗?”女孩笑眯眯地说:“看上看不上都无所谓,只是我没能坐在剧场里,感到很遗憾。”
他们已经超越了影迷追星的具体目的。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从台上刮过,不管是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会来的,因为他们最大兴趣是参加娱乐消费。
向任何人都开放的街头“卡拉OK”舞厅,门票每张15元。但你若认为人们来这儿是为比舞弄姿,那就错了。当人们聚拢于此,穿金戴银,你穿100美元以上的毛衫,我必得千元人民币买来与你相陪,你戴5颗金镏子,我有3两黄金的手镯,珠光宝气,交相辉映。要说兴趣,比阔才是他们真正的兴趣。若碰上不识相的人,即使进去,其状也如异教徒窥探人家坐禅,全不解其中味。
一些温州人不管钱多钱少,必办两件大事:盖房造坟。我曾在乐清县参观过一农民新造的房子。工程总造价为60万,四四方方的一座四层楼,内外装修豪华,上下皆是铝合金门窗,茶色玻璃。在北京造这样的房子至少要150万元。据当地人讲,这还不是最高级的。坐在汽车里,看青山绿水之中,满目是刺眼的椅子坟。司机介绍说,现在已有花50万元造一座坟的事了。在很多方面,消费的竞争日趋激烈,“比学赶帮超”,花样迭出。不讲花多少钱,但求一鸣惊人成为许多人的心态。有些没有钱的年轻人也在消费上不甘落后,出现了“低收入、高消费”的现象,人可以累倒,但挥金不能手软。
消费是一种精神的最大娱乐,即使办丧事也是这样。有次我夜宿苍南县委招待所,一大早被一阵巨大声浪吵醒,窗外有条好几里长的人链在蠕动,原来是送葬的队伍。不奏哀乐,却猛劲地吹打《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等,人群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行进。本来的悲事,在吹吹打打中化解为大喜大庆了。
对相当多的温州青年来说,消费就是目的。物质消费远不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他们要吃活的河鳗,河鳗一旦死掉,价跌的厉害,但有钱的决不会去吃。1988年内地抢购风充其量是冲击了商店里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但温州人的目光早已超越。有些姑娘使用香水,必须是法国的,德国、美国的万万使不得。她们不管脚下的烂泥臭街,也不在乎哪种香型对国人的黄皮肤是否合适。钱花到了数就成,就快乐,生活就充满阳光。一位腰缠万贯的个体户坦率地告诉我,他第一信钱,第二信花钱。
温州的畸形消费已引起不少人的忧虑。有的青少年学着大人样“一掷千金”,而手头又没有这么多钱,于是走上了犯罪道路。对于大多数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来说,超前消费是一种奢望,他们的收入远远达不到为看一位影星而扔出几张“大团结”的程度。超前消费对于社会环境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不少人把轻易丢掉中国传统的“勤俭”、“朴素”美德视为一大憾事。对于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还需要丰富的精神财富。乐于消费的温州人,不知是否想到了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