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秩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在四川,三市一县远期交易合同的出现,给生猪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线光明,人们期待着,通过它——
建立新的生产经营秩序
新华社记者 王毅
1988年,四川省的生猪出栏数达到5693万头,比上年增长11%,这不光给人们带来喜悦,也带来了苦恼。
去年1月,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对生猪业采取“开放经营”政策。15个月来,这个产业遇上了从没有过的积压和抛售风潮。
各地肉库全部暴满。然而,成千上万的生产者仍抬着生猪不断涌向各个收购站。尽管商业部门和个体商人对收购价一压再压,甚至拒收,但无济于事。有的收购点一天涌来的肉猪就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三四个月的交售量。一些生产者纷纷卖猪毁圈,养猪业出现“滑坡”征兆。
为挽回颓局,主管部门一面采取保护生产者利益的各种措施,一面通过新闻媒介呼吁中央有关部委和其它省市伸出援助之手;各级政府还艰难地向生产者作出各种解释,请求他们对政府谅解。同时,商业部、铁道部紧急组织运力帮助猪肉出川……
这期间,生产者情绪愤懑,经营者背负各种骂名和巨额资金积压的损失,政府也背着高额补贴金的包袱……
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一切的呢?
表面看来,直接起因是去年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性的粮食减产。减产引起饲料价格暴涨,生产者的收益大幅度下降。
但是,再往深究,风波暴露了长期存在的两个问题。
问题之一:孤军很难深入。
四川发展生猪业有传统、技术、气候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是,它也有不少致命的弱点,如:相对而言的“蜀道难”和潜伏多年的“人猪争粮”矛盾。
从运力上看,过去,这个省的各种工、农产品的商品量没有今天这样大,运力显得相对宽松。但如今各行各业发展后提供的商品越来越多,都在争夺运力,而运力只能满足一半的需要,也就是说还有一半货物运不出去,因而矛盾爆发。
从饲料上看,四川生产的粮食只能自保,猛然增产这么多数量的生猪,饲料来源就成了问题。去年,全国粮食减产,导致本来已紧张的饲料更紧。
问题之二:传统的经营系统与变化了的现实脱节。
习惯上,四川生猪出栏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和11月,因而在这段时间内形成了两个旺季。与之相对,也就出现了一套适应它的经营和社会服务体系。而今天,现实已发生变化。生猪的商品生产达到空前的规模,生猪商品率不断提高,突然增加的商品量集中于两个旺季出现,过去建立的那一套经营系统根本承受不了。即使承受了,消费者在集中的时间内也消费不了那么多。
今年2月出现的积压,正是这一问题的反应。全国同时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胀库。不让你喘口气的是,交售生猪的小旺季紧接着就要来到。
去年夏末,四川生猪积压和抛售风潮中出现的一件事,可能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远期交易合同的出现。
当时,为阻止生产者大规模的抛售行为,四川省乐山市、重庆市、德阳市、合江县政府领导和商业食品部门的经营者们想到:生产者不是担心飞涨的饲料会使他们养猪的成本上升,影响收入吗?正好粮仓中还有数亿公斤的玉米,就以优惠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提供给他们。条件是,借粮还粮;推迟生猪的出栏日期。而商业食品部门则保证以后收购生猪时价格不低于现在的市场价(或政府规定的最低保护价)水平,并在今后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随行上浮,不得下压;提供从防疫、饲料到饲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为此,生产者和经营者双方正式签订了合同。
这项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大规模的抛售风潮很快平息,生产者又开始修圈盖舍,添增幼猪。
这一作法引起了四川决策层和经济界人士的注意。虽然,这个远期合同的目的在于阻止生产者的抛售行为,并且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给受生猪问题困扰已久的四川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把淡旺季的界限模糊,分流骤然而集中的压力,做到均衡生产,不是既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又可以缓解旺季中的各种矛盾,减少积压和抛售损失吗!
四川生猪的远期交易合同就是期货市场中的期货,只是还没有出现对合同的买卖,不能认为已形成期货交易或期货市场。但是,已具备了这样一些好处:一、生产者与经营者都可参与价格的制定。而过去更多的是经营者一方制定,生产者很少有发言权。现在只有双方认可,才会签订合同,进行交易。二、农民生产者根据合同,从容决定生产规模,不必为将来的价格涨落而担心,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三、可使整个生猪的价格趋于平稳,避免各种“争夺大战”,避免生产者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遭受意外损失。四、商业食品部门能够在全年的任何一个月里订购生产者提供的生猪,满足市场供需的变化。
由于远期交易合同有助于解决生猪业中现存的各种矛盾,四川商业食品部门与一些生产规模在10—300头猪的生产者,扩大了这一形式的交易数量,签订了为期三四个月不等的100万头生猪的远期交易合同。
从发展的意义讲,曾取得连续12年增长的四川生猪业,正在越过它历史上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冬天。从远期生猪交易合同出发,四川生猪业会不会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生产、经营秩序呢?会不会获得长期的发展?现实将会作出回答。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