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容奇古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3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容奇古镇
白井
它位于广东省顺德县城南20公里处。
宽敞的广(州)珠(海)公路从它身边穿过,著名的顺德支流和容桂水道在它这儿汇合,形成一条百米宽十米深的大河直泻珠江口。如果从容奇坐船,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香港。水陆交通之便,使这儿很早就是广东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如今,容奇港又开辟为对外开放口岸,每日货轮客轮穿梭般奔忙于容奇与香港之间,吞吐量列广东内河港第三位。
改革的大潮,外界的新鲜空气,就像天天从珠江口外袭来的海潮一样不断冲击着这座古镇。高楼大厦一幢幢树立起来,很快在古镇旁形成一座繁华的新镇,而原先的古镇再也得不到人的垂爱,被挤到冷僻的一隅去了。
然而,我是专奔这座古镇而来的。在广州时我就听说,容奇曾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早在一百年前,它就经历过一场改革大潮的冲击,也曾荣耀一时,成为我国最早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地区之一。可是后来停滞了,败落了。这股浪潮是怎么在百年前兴起的?又是如何停滞和败落的?我怀着一种寻古的癖好想去探求一二。在那些残存的8米来宽的半截子街上,我审视着两旁那密匝匝排列着的木头结构的陈旧铺面。我抚摸着那些虽蒙着岁月的尘垢但风韵犹存的朱阁水寮,我钻进陋巷访问一些耄耋老人,我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到底找到了一星半点历史的轨迹。
19世纪上半叶,我国海禁一度开放。容奇因处在南海海湾的喇叭口内,且有一个深水的适合船舶停靠的港口,便经常与东南亚各国用三枝桅风帆船通商,对外贸易主要经营珠江三角洲所产的蚕丝。当时容奇西北边的南海简村有个叫陈启源的商人,经常坐着风帆船到东南亚各国销售蚕丝,看到那里的殖民者——英国人和法国人都用机器缫丝,工效比家乡原始的手工操作高出几十倍。“感他人之技长,叹国人之落后”,他抱着救国宏志,弃商而钻研西方工业技术,终于成功地在故乡造出第一架缫丝机,继而又于186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厂——继昌隆缫丝厂。首次在南国升起了寄托民族希望的科学的新曙光。
可是,落后的国人不懂科学,不知道这机器怎么自己会动,且埋怨这“怪物”夺了他们的饭碗。守旧的封建国粹派们更是被那嚓嚓嚓的机声震得日夜不安,把它视为不吉的“妖物”。一日,终于煽动一群愚昧的乡民冲进工厂,将机器全部砸了,并把“祸首”陈启源赶出简村,不许他再回故乡落脚。可怜南国的第一位改革家竟落得个有家难投,报国无门的悲惨结局,不得不逃到澳门定居、客死他乡……
但数年后,他的友人又将他的技术移至与外界接触较多的容奇一带,继续创办工厂成功。之后,顺德、番禺等地竞相仿效,先后办起机器缫丝厂50余家。当时,广东千人以上的大厂有四家,容奇就占了三家,可见当时容奇的兴盛繁华。据资料载,那时港口中外商船簇聚,街道商贾如云,茶楼酒馆生意兴隆。入夜,河面张灯结彩,笙歌彻夜。有位叫张琳的诗人是这样描写当时的容奇之夜的:“朝去暮回千灯艳,沿街风送鬓云香……”
可惜,这股大潮只热热闹闹澎湃了几下子,就消退了、沉寂了。消退沉寂的原因主要不在外部力量的攻击,而是内部机制的扼杀。封建时代腐败的政治制度,官僚们落后而又盲目排外、盲目自大,重经儒而轻科学,思想观念陈腐。当地官僚政客控制工厂,垄断产品经销权,他们鼠目寸光,只求大饱私囊,哪里注意培养人才,重视知识,发展科技?致使这个好端端的工业婴儿萎缩在摇篮里,再也长不大。直至解放前夕,使用的竟还是百年前陈启源做的铁木机,使容奇,也使中国工业整整落后西方一百年。这是多么大的历史悲剧!
容奇,你是这场悲剧的历史见证。
下午,我来到容奇工业研究所,接待我的是陈福兴同志。我们谈起容奇工业不幸的历史,他也感慨万端。所幸的是近十年来容奇工业重新掀起大潮,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极快,70%的劳力都转入了工业,还从外地招来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产品不再是丝,而是以五金、电器为主的民用工业。别看一些厂子规模不大,但多是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不少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珠江冰箱厂。
想当初,他和厂长潘宁拉起这个镇办冰箱厂时,人家笑话他们:“你一个镇办厂,连科级也排不上,只算个股级,能搞成冰箱?鬼也不信。”他们冒着风险,几年奋斗,不仅搞成了,而且蜚声全国。他们生产的容声牌冰箱还远销东南亚和西欧。
辞别老陈,我才慢慢踱到容奇新镇区。一改旧镇的冷落,这里人群如潮,茶楼酒馆、各类公司林立,四处传来的机器声直震耳鼓,像在合奏一支大潮奔腾曲。眼前这一切,忽又使我想起百年前容奇繁华促逝的一幕,不禁百感交集……当然,今天的社会条件已完全不同,历史的悲剧再不会重演了。但我想,以历史为镜,回头看看当年是什么窒息了那场改革,造成百年停滞的局面,对我们今天也许多少有一点启迪作用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