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身后一片情依旧——胡耀邦墓择址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4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新闻特写

  身后一片情依旧
——胡耀邦墓择址记
本报记者 魏亚南
一位可亲可敬的领导人去了。
去向何方?
——江西共青城。
1989年4月28日,胡德平、李恒带着父亲的宿愿和家人的嘱托,来到鄱阳湖畔、敷阳山上,为胡耀邦选择最终的归宿。
耀邦逝世前,一次偶然的家中聊天,他谈起了自己身后的愿望:“我死了,不想到八宝山去。我希望共青城的青山绿水能成为长眠的地方。”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夫人李昭真真切切地记下了这句话。
4月15日,耀邦逝世,这句话竟然成了他的遗嘱。很快,李昭便把他的这一宿愿转告了对耀邦及其一家相当熟稔的共青人。这便是耀邦骨灰安置共青城的来历。
消息传出,胡耀邦老家湖南和曾经任职过的陕西等地干部群众似乎有些失落感。他们请求把一部分骨灰也安葬在耀邦家乡及多年辛勤工作过的地方。李昭理解这种心情,但她多方解释后,仍遵照耀邦的心愿,决定骨灰安葬共青城。
耀邦要到共青城永远安息的消息,使共青人感奋不已。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耀邦生前的关怀和鼓励,中国大地上也许不会有这个新兴的垦殖城,不会有这里朝气勃发的共青事业。一些老垦荒队员听说耀邦家属考虑国家经济困难,主张丧葬从简,纷纷要求为他们所挚爱的人解囊捐款,同时希望能将耀邦安葬在共青城最好的地方。北京举行耀邦追悼大会后不久,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就来到共青城,为耀邦墓地预备了几个选址。
4月28日,天公作雨,在中央办公厅、江西省委领导人的陪同下,胡耀邦的大儿子胡德平、女儿李恒首先来到了共青城中心,一处原计划辟为公园的山岗。这里风光秀丽,绿树娉婷、芳草滴翠,一汪珍珠湖波光粼粼,真是个宜人的休憩胜地。
在共青人心里,耀邦安息在这里再好不过了!然而,德平、李恒不用踏勘,便否定了这个选址。李恒说:“父亲生前最怕侵害群众利益,死后也不能与人民争地。不要因父亲墓地改变共青城的规划,这里还是留给人们作公园更合适。”
一行人离开城中心,来到周围几座山岗,只见处处黑绿的杉木林郁郁葱葱,都是精心绿化过的。人们望着山上的树木,当年耀邦与第一代垦荒队员住茅棚,点篝火,开荒种树的情景宛若眼前。如今大树参天,绿荫如盖,仿佛正在准备接纳这位最有资格安享宁静的灵魂。不料,几处苍翠的山岗都没被耀邦家人认可,他们认为:“在绿化过的山上修墓,免不了砍掉一部分树木。爸爸虽然钟爱大自然,喜欢树木,但为了一个死去的人破坏已有的树木,他心里会不安的。”
人们打着雨伞,踏着泥泞的红土地,在方圆42平方公里的共青城范围内继续选址。走到城东南两华里的地方,山坳中间一座高40多米的荒山呈现在人们面前,据德安县志记载它叫敷阳山。登上山顶,鄱阳湖一望无际,共青城尽收眼底。
“这里很好,就选这里吧!”德平与妹妹环顾左右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对于这意外的决定,有人认为太荒凉。耀邦的家人却坚持说,不要紧,墓地选在这里不至于毁林,还会有助于这一带的绿化。
墓址,定在这荒山岗上。德平、李恒依照父亲生前的意愿,又当场宣布了建造胡耀邦墓地的希望与要求:国家经济困难,正在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不能因父亲墓地大兴土木;在世时,父亲的负担已经够重了,死后不要把灵堂、纪念馆等建筑物压在他身上了;父亲生前是个解放了的人,他希望死后也不要被大理石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墓穴缚住,只须将骨灰深埋地下,让他与养育过自己的土地融合到一起;地面不必竖立高大墓碑,塑个半身像,基座不一定要碑文,刻上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的徽志,象征他从参加儿童团、共青团到共产党的革命一生;如果考虑到有人要来凭吊,可修一遮阴避雨的纪念亭。
在场的中办和省委有关人员激动地记录了这些反映耀邦意愿的倾述。如果鄱阳湖、敷阳山有知,也会被这位伟人身后的情意所深深打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