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优秀的乡村教师石丕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4-26
第3版()
专栏:

优秀的乡村教师石丕君
松江省文教厅初等教育科
庆兰村是松江省宝清县的一个山村。在这里,从来没有人提过设立学校。一九四八年春,农民们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也迫切地想学习文化,要给自己的子弟成立学校,但苦于没有教师。当时村内虽有几位念过六、七年书的人,可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落后,群众都不愿意让他们来教育自己的子弟。最后,经村人民代表会的推选,这一光荣而重要的职责就落到石丕君身上了。
石丕君是农民出身,给地主放过牛,在日本鬼子统治下当过苦力。
一九四六年来了共产党,石丕君才和宝清县人民一同得到了解放。清算斗争一开始,他就带头参加了农会,在民运工作团不断地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成为村内有数的积极分子。
当群众一致拥护他担任村的小学教师时,他感到很不安,不敢接受这个任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低(念了不到二年半的书),唯恐教不好。工作团李同志鼓励他说:“没有干不了的工作,就看肯不肯干,肯干就行。”经过工作团同志的帮助,群众的鼓励,他答应了。
一九四八年,翻身后的群众生活仍很困难,学校成立时只有三间破旧的草房。但石丕君体会到人民生活的暂时困难,就主动地提出不要工薪。在建设学校中,他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凡是能够自己想办法或自己能作的,如扒炕、抹墙、打间壁等活,从不麻烦群众,都是亲自动手领着学生干。没有书桌子就找来些板子,钉上四条腿当桌子;没有办公用的东西就从自己家里拿。因之就有人说:“你这个教员当的真没有意思,挣不着啥倒把自己赔上了!”但他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认为咱们穷人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共产党领导着咱们,前途是远大的,将来不能总是这样困难呀!”
学校建立起来了,学生要开始学习了。但是没有书,念什么呢?他便从城内的完小那儿借来一本国语,抄一课教一课。一共三十八名学生,教一课就得抄三十八份。有了书,就开始上第一堂了。可是怎么讲呢?算术不会,国语课本上的字能认、能写,却不能讲。最后只好不教算术,国语只教认字,要求学生会念会写就行。这时石丕君真是到处是难,不知碰了多少钉子,受了多少打击。别村的教员认为他没有先生的样儿;地主、二流子在暗地里说:“谁还不知道他那两下子,他还能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动摇石丕君的意志。他说:“当我回想到过去的痛苦,又见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时候,我就立时有了力量。”
除了平时刻苦学习外,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零年,他共参加了七次教师寒暑假学习,都是一天不缺席。每次学习都给石丕君在政治上、业务上、文化上以很大的帮助。比如在一九四八年暑假学习中,第一次算术测验是零分,但学习结束时则得了四十分。
石丕君不只是注意文化业务学习,对政治和时事学习也特别关心。阅读报纸已成为他的习惯。每次收到报纸,他都精心地阅读和研究。应该向群众进行宣传的,就交给宣传员、读报组、或者写在黑板报上。这样不只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觉悟。
一九四八年下学期学校添上了算术,按规定课程进行教学,学生由三十八名增加到六十二名。学校从开办到现在,共培养了十六名初小毕业程度的学生,有十一名已考入了完小,还有一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
石丕君很注意研究人民政府的文化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并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作。他积极响应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号召。他认为要使学生的身体健康,除了开展体育活动,还必须改善学校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状况,并应改进教学方法和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开展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困难本是很多的,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例如:学校教室狭小,阳光不充足,他就在和村干部研究了办法以后,利用课余时间领着学生重新修整了间壁,扩充了教室。没有运动器具,他就到完小参观,把自己能作的画出样子,回校号召学生搜集材料,在村干部和家长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没有绳子自己制;没有球网子自己织,铁圈、铁钩自己打。到现在,校内的院里布满了自己制作的秋千、单杠、乒乓球案子,另外还有了网球场。他说:“我除了教学以外,还兼三匠:泥匠、木匠和铁匠。”他克服了体育设备不足的困难后,又创造了游戏方法。现在学生普遍练习着保健体操,并学会了六七种舞蹈和集体游戏方法。打架、骂人等现象不再发生了。
石丕君的工作特点是善于联系实际。他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有一段时间,他了解到学生中有看不起农民的思想,经过研究,知道造成这种思想的原因是他们的父母经常向孩子们说:“好好念吧!念好了书可以不当庄稼人。”根据这个情况,他就经常从学生的生活中举例说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有了劳动才有衣穿、才有饭吃。并给学生介绍劳动英雄、战斗英雄的事迹,同时指出志愿军所以能这样勇敢杀敌,就是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的子女,为了保卫人民的劳动果实。这样就逐渐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消除了学生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由于石丕君很善于在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中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曾有一名学生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有四名学生动员了二名村内青年到县里报名参军。
他很注意学生的实践。他经常说:“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要求;如果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向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一次做不到,下次再动员就困难了。”他有时发现学生放学后不愿意回家,经过了解,知道他们怕放学后回家干活。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发现一般的家长对学生的劳动要求没有正确的目的,而且劳动太重;结果造成学生在口头上讲劳动光荣,在思想上是厌恶和轻视劳动的。他根据这一情况,就召开家长座谈会,说明了这一问题,打通了家长的思想。他并征得家长的同意,把学生按住所组成小组,负责家庭的铡草、挑水等零活,这样学生很愿意干,再也不怕放学回家劳动了。
石丕君工作的另一特点,是肯钻研问题和富有创造性。一九五一年春天,他看到县里新从省里买回来的幻灯,觉得这个东西是向农民和学生进行宣传的良好工具,羡慕得很;但买不起,所以下定决心要创造一个。为了创造幻灯,他整整在文化馆研究了一天,最感困难的是没有材料。回校就发动学生搜集凸透镜和制造幻灯的材料。材料搜集来了,就开始制作,作成以后就把它试验一下,不好使,又琢磨着重新作,前后经过四、五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当第一套幻灯影片在庆兰村小学校放映时,受到了学生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幻灯的制成对教学、对农民的宣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石丕君对于生产和识字运动是非常关心的。他时常说:“只有把生产搞好,一切工作才有条件。”因而春耕一开始,他就向群众宣传多种商品粮和使用王铜施肥等。今春组织生产,他就主动帮助村干部制订生产计划,并根据去年村互助组没有建立起来的经验,建议干部应分工集中力量搞好两个“点”,以推动全村的生产,纠正去年区干部把生产组建立起来,村干部不积极领导,结果使生产组垮台的偏向。并主动和武装委员、村长搞一个史树春小组,以推广经验。他经常利用空隙时间,深入小组帮助订立生产计划、爱国公约,介绍报上的生产经验。并根据政府的号召,针对群众在生产方面的顾虑,进行宣传。比如,政府号召“多施肥、多打粮”,群众觉得“地有劲,上粪白费,有上粪的时间不如多开点荒”。石丕君就和村干部研究办法,组织老农介绍经验。同时以史树春小组为重点,首先完成了追肥,结果推动了全屯。由于石丕君这样进行生产宣传和鼓动教育,协助村干部参加生产小组进行指导,因而使史树春小组成为全村的典型小组,推动了全屯的工作,使它成为全区先进的生产屯子。
他很注意宣传工作,他不只是在本屯进行宣传,他还利用课余和假日到兴隆沟、郝家村,高家园子等地进行宣传,他放演的幻灯,也受到附近各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凡群众有不明白的问题,他总是设法给他们解决和进行说服教育。政府为了改进农村的旧接生法,动员几个妇女到县里去学习,群众都不愿去,石丕君就向群众讲新旧接生法的利弊,并搜集有关材料,制成幻灯片进行宣传,结果动员了四名妇女去县里学习。
在一般群众的文化教育方面,石丕君也是做得很有成绩的。在一九四八年刚成立冬学时,群众认识不够,干部不积极参加,二流子捣乱,说怪话,学习搞不起来。一九四九年六月,上级号召组织识字组,石丕君首先在村里的积极分子中建立了三、四个人的识字组,后来扩大到七个人。由石丕君每天晚上教二个字到三个字,一直坚持到冬学开始时。一九五零年春,冬学转入识字班的时候,群众都没有信心,石丕君就组织了一个男子组和一个妇女组,以这两组为骨干,推动了全村的学习。现在全村参加常年学习的有六十二人。一九五零年参加冬学学习的共有四十三名,冬学结束后,最少的认一百字,最多的认六、七百字。石丕君说:“过去这村算账看条子都得找我,现在他们都能自己看条子算账了!”
因为他是这样地关心群众,所以群众也很关心他。村干部说:“学校和政府就是一回事。”政府、学校有事就在一起商量,学校有困难,政府和群众都想办法解决。演剧、演幻灯没有幕布,群众就主动地给学校作了两块镶黑边的白幕。
几年来,由于石丕君忠实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时一刻忘不了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翻身所得到的幸福生活,工作一贯地积极,埋头苦干,曾创造出卓越的成绩,所以在这次松江省首届小学优秀教师奖励大会上被选为特等优秀教师。他的事迹和经验,鼓舞和教育了到会的三百名教师,大家纷纷表示要向石丕君学习。但他对自己的成就毫不自满,当他总结自己的成绩时说:“我本来是个穷苦的庄稼汉,要不是共产党救了我,还得受压迫,那能为祖国从事文化建设事业呢?解放后,要不是共产党和上级领导我,教育我,同志们帮助我,也不能获得今天的成绩。我的光荣就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光荣,今后我还要向大家学习,为祖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奋斗到底,我一定争取入党,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