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信念·激情·境界——读冯牧《文学十年风雨路》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6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信念·激情·境界
——读冯牧《文学十年风雨路》札记
缪俊杰
冯牧同志最近在医院中度过了他的70岁生日。几个年龄层次不同的朋友相约,待他出院后一起去看他,作为文友间个人的祝贺。我因出差在外地,未能赶上这次小聚。回京以后却收到了他的《文学十年风雨路》,这是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评论集,大概可以算出版社献给他的礼物了。
这本书名虽标《文学十年风雨路》,但据我所知,并不是他新近十年的全部作品,因为前几年,他曾经出过《耕耘文集》、《激流小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冯牧文学评论选》等几部评论集,这本《风雨路》只是未编入上述集子中的近十年来的另一些文章,而且也不完全是他最精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令如此,我觉得,这本集子仍然可以看出冯牧同志文艺评论活动的轨迹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在文艺评论界的前辈中,冯牧同志是为拨乱反正、促进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敢于挺身而出和勤奋劳作的一位,是我尊敬的一位。因为这十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在一起碰面,听他发言、讲话、作报告。每一次听他关于文艺方面的发言,都为他的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感情,和扶植晚辈的境界所感动。他的许多发言,都体现在这本书的文章中了。《新时期文学的广阔道路》、《文学应当关注和拥抱生活》、《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期望和展望》、《作家的社会责任与作品的社会效益》以及《文学的价值在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等,都体现了他的评论的观念、风格与特色。在这些文章发表以后,我大都读过,今天重读,仍然有着这样的印象。
一般搞理论的人,特别是担负一些领导工作的人,往往疏于阅读作品,但冯牧同志则不然。在听他的发言、讲话或交谈中,我了解到他读了许多新的作品。不仅读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也读许多鲜为人知的新作者的习作,甚至读有些初学写作的人送给他的原稿。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旁证。1985年夏天,我们从呼和浩特乘火车到呼伦贝尔草原,我同他在一个卧房里呆了60多个小时,除了说话、睡觉,他还抓时间读了两部长篇小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平时如何抓紧时间读作品。因为这是一个搞评论的人的“基本功”,或者叫做“本钱”。读作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本《风雨路》和他的其它评论集中的文章看到,冯牧同志是很乐意扶植青年作者的。他评论过大家早已熟知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邓刚、李存葆、史铁生、刘亚洲、张承志等新时期涌现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一经问世,他都给予热情的评论和支持。对于某些新进作家的作品,在赞扬中有时也有某种保留,但仍不失热情和激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的作家、评论家之间,在知识结构和文学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这是很自然的。有些新进的评论家对于冯牧同志的某些观点不予认同,甚至有些微词,这是可以理解的。“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在学术理论的看法上更可能如此。现在有种说法,在学术论争上宁可“求异存同”,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我很赞成在创作上和理论上搞“双轨机制”,容许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和不同观念、见解的理论同时存在,互补共进。我想对冯牧同志的论评也是如此。这就是我在读了《文学十年风雨路》的一些粗浅的感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