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种田离不开化肥、农药、地膜、机械;打的粮食愈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愈大,可是超负荷运转的农用工业现状如何呢?请看——“热”产品与“冷”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种田离不开化肥、农药、地膜、机械;打的粮食愈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愈大,可是超负荷运转的农用工业现状如何呢?请看——
“热”产品与“冷”产业
陈秋中
产品极“热”,产业极“冷”。这是我国农用工业的现状!
但历史却给它压上了一副重担:2000年,要保证12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必须使粮食的年生产能力比现在增长1亿吨,棉、油、糖生产能力也都要有较大增长。为此,农用工业必须相应地增产巨量的化肥、农膜、农药、机械。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农用工业时,不禁为它捏了一把汗:
这几年,几乎年年春闹农膜,夏闹化肥,秋闹农药,农机超期服役的现状也令人担忧。
是些什么因素困扰农用工业的发展?怎样才能摆脱困境?
微利保本本难保,单纯的企业支农最终可能误农
在产品经济时代,“支农”曾是全社会共同的口号和行动,现在似乎变成了农用工业一家的“专利”。
尽管国家给农用工业安排了一部分平价原材料,但计划很难落实。如农药,计划供应的只占实际需要的70%,而落实下来至少还得打一半折扣。对农机行业,原来每万元产值供钢材1.48吨,现在已降至0.33吨,仅占实际需要的1/3。化肥、农膜的状况也与此相似。企业只好到市场上去“找米下锅”。而市场原材料暴涨不止,企业难以承受。以生产化肥需要的煤为例,去年在江西省吨煤进厂一般只需100多元,现在已涨到300多元。同时,电力和运输费用也上涨了差不多40%。我国农用工业多年实行“微利保本”政策,企业产品售价一般定得较死。结果,不少企业越生产越赔钱,生产不如停产。今年1至2月,全国1800多个小化肥厂仅有864个开工,开工的厂中有344家亏损,亏损总额达8945万元。于是,首季化肥生产滑坡,欠产115万吨,农药也欠产4300吨。如此下去,岂不误农?
农机产品价格20多年中10次下调,总体水平降低40%以上。改革前,靠国家兜底,企业勉强维持;现在的日子很难过。据1987年统计,在生产播种机的6个主要厂的10种产品中,售价低于成本的有7种,平均亏损11.4%。不少企业关停并转。
有能力“微利保本”生存的企业,大部分是“带”病拚搏。设备状况普遍不佳,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需要更新换代。
“带病”保产已属不易,现在还要求它们不断扩大生产。以化肥为例,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5—7%。“六五”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化肥工业的投资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占基建总投资的0.94%,“七五”期间的投资也不乐观,而让企业自己积累投资更是无从说起。
最近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指出,农用工业既是重点支持生产的产业,也是重点支持技术改造的产业,同时还是重点支持基本建设的产业。这三个“重点支持”如何落实?目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思路:一是重新对农用工业实行大包大揽;一是取消“微利保本”政策,让农用工业企业也逐步按市场规律进行运转。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承受力,国家对主要产品可按市场价统一收购,然后挂钩低价卖给农民。
内部结构失衡,效益受到影响
从整体上说,农用工业“营养不良”,从内部结构看,多年来,我国农用工业又患有畸形发育的病症。有的部位太“肥”,有的部位又太“瘦”。
1988年,全国化肥施用量比上年增长7.1%,但粮食总产却减产2.2%。减产虽然有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人们没有注意到,就是化肥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严重失调。氮磷钾施用比例,目前发达国家为1∶0.53∶0.51,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0.5∶0.24;而我国只有1∶0.2∶0.02。土壤缺磷,更缺钾,就像人只吃粮食而不吃蔬菜和肉,庄稼当然长不好。结果,在国外施用1公斤标准氮肥可增产粮食5公斤左右,而我国仅增产2公斤左右。
农膜也存在类似问题。发达国家一般有几十个品种,我国仅有3个主要品种。农用机械的生产结构也同样令人忧虑。作物的栽插和收获缺少适用机械。农副产品的加工机械更是满足不了需要。
要调整好农用工业内部结构,科研队伍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目前这支队伍面临溃散的危险。1985年,全国有省、市级以上农机研究单位38个,现在只剩下7个单位的少数人从事这一工作。吉林、云南等7省原有400多人从事农药新产品开发研究,现已减少到80人左右。改变畸形结构,刻不容缓。
现实呼唤产销用一体化的新体制
产、销、用脱节,是困扰农用工业发展的又一难题。现在是化工部管化肥、农药生产,轻工部管农膜生产,农资公司管销售,农业部门管使用。部门之间,由于没有找到共同利益的连结点,往往不是以农民的利益织网服务,而是以自我利益划圆分割。
每年这几家都有一次令人头疼的计划排产,产销用三家各打各的算盘,一家一个数,相互扯皮,难以统一。如今年的农药生产计划就至今还没统一。
众所周知,生产和经营农药、农膜都有一定的风险性。有些突发性的病虫害,两三天就足可以成灾,而且面积很大,因此,企业得准备相当数量的农药。但是,如果虫灾不发生,规定有效期限的农药又会令厂家、销家都发愁。企业认为应由销售部门承担这种风险,销售部门则认为这是企业的事。
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还常为利益分配不公而扯皮。销售部门只是开票,就可获得15%左右的差率,而生产部门利润低得可怜,甚至亏损。而且,销售部门从效益出发,淡季不愿意储存产品,“蓄水池”的作用发挥得不好,使企业均衡生产发生困难,加剧了生产与需求的矛盾。今年1至3月,全国共生产农膜16万吨,但仅销售出去3.8万吨。工厂叫苦不迭,许多地区农民急需农膜却无处购买。
农业部门名义上是管使用产品,实际上说话不灵,往往是“空对空”。1986年,湖南湘乡市植保部门多次发出预报,全县早稻可能发生大面积稻瘟病,并且反复强调不能使用县农资公司失效的“稻瘟净”,要改用“富士一号”。后来稻瘟病果真发生了,可农资部门坚持出售失效的“稻瘟净”,结果使早稻减产750万公斤。
改变产销用脱节状况,仅靠一个部门协调,很难奏效。一些发达国家建立农用工业产销用紧密结合的经济实体,倒是一种可资借鉴的办法。这样不仅会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而且会大大提高农用工业的效益。当然,在现有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一步完成这个过程,只能分步进行,或先实行产销联合,或先实行销用联合。
但愿已经长久过“冷”的农用工业,也像它的产品——化肥、农药、农膜一样,迅速“热”起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