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金色的种子——记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金色的种子
——记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邓兆安
又是一个难忘的岁月——1988年10月,一个新的玉米良种问世了!李登海选育的“340×478”新组合以亩产1008.88公斤的成绩,刷新了1986年由他本人创造的962.1公斤的全国夏玉米最高纪录。它以众多优良性状超过了“掖单2号”。
1974年,即将离开莱阳农学院的李登海请教他的老师刘恩训,今后该向哪里投足?刘教授庄重地把20粒玉米(美国分离自交系基本材料)交给李登海,说:“玉米是咱们的‘国宝’,增产潜力很大,你就选择这条路吧!”
李登海,这位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的农民,用这20粒育种材料经过4年的辛勤试验,选育出性状优良的“掖107”自交系,用它配制成“掖单2号”玉米良种。它穗粒重,抗叶斑病,适应性强,很快就在各地得到推广。
人事部门安排李登海到市科委工作,他继续在试验田里攻关,先后从2万多个杂交组合、两万多次杂交试验中,培育出适合各地条件的晚熟大穗型、中晚熟大穗型、早中熟大穗型等12个紧凑型优良自交系。
8112×81274新组合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达到了900公斤,比当地品种亩增200多公斤。
1984年冬,李登海在村里的科研伙伴,有的跨上“电驴子”跑运销去了,有的换上新装进了工厂,只留下冷冷清清的13间房……
李登海没有走。他在寻觅一条新的路子。一次,他翻阅一本科技杂志,看到美国兴办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农场的消息,欣喜万分,当即下决心要创建民办农业试验站,走以科研养科研的路子。不久,民办的“后邓农业试验站”的大牌子挂起来了。
试验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0名有志于科研事业的年轻人抱成一团,奋力拚搏,他们利用自己培育的亲本,在辽宁、河北等地进行良种繁殖,做到了边育种、边试验、边推广,既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8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建成了,有育种室、开发室、栽培室;12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竣工了,一年可种植两季玉米;在全国不同地区设立了60多个试验、示范点;开辟了海南育种新基地,改善了科研和生活条件,全站固定资产发展到了15万元;在试验站的带动影响下,全市经营种子的部门发展到6家,每年向外地供应良种2500万公斤。
李登海真该高兴了。可谁又知道他的苦?
快到播种期了,育种地还没收没整。哪来的人手?有些人看到登海的试验站挣了钱,嫉妒平地而生;一些亲友认为理应从登海身上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满足就躲得远远的。
整天忙得团团转。生产要亲自安排,经营要不时过问,育种更离不开他,每年秋后他还要像候鸟一样飞往海南岛,唯独没有时间帮妻子减轻一点家庭负担。他狠了狠心,把孩子送到了南京的姐姐家中。
是种子总要破土而出。目前,“掖单二号”良种在各地累计推广面积达6500万亩,增产玉米80亿公斤。
去年,当李登海又获得全国青年科技奖,并被晋升为高级农艺师时,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去跻身世界种子市场。否则,对不起金色的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