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服饰的接受美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7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组

  服饰的接受美学
唐全贤
日本学者板仓寿郎在《服饰美学》一书中指出:“一切服饰现象都有‘观赏’介于其中。”这就是说,一件服装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必须经过消费者的穿着活动、第三者的欣赏,才能得以实现。消费者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就是服饰美的接受对象。一件服装在未经穿着前,有许多“空白点”,只有经过接受主体的穿着这一具体化的活动,这些空白才能得到填补。也就是说,一件衣服唯有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穿在身上,和他的外形、内在气质相结合,并且活生生地走动起来,才能展现其美与丑。
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呈现出来的服饰美,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迪奥尔在《克里斯蒂昂·奥迪尔和我》一书中写道:“每个妇女都赋予自己所穿着的衣服以个性。设计相同的衣服,穿在玛丽身上和穿在沙特尔身上,就不成其为相同的服装了。一套流浪汉式的服装,穿在一个的士司机身上和穿在一位大学教授身上,所取得的效果自然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穿着时,不仅含有服饰的功能的意义,更包含着审美的意义,包含着感性的创造内容。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去参加葬礼与一次学术会议(前些时国外时兴新娘在举行婚礼时也穿黑色礼服),其传达的心理则根本不同。由于穿着目的不同,同一的衣服表达出了不同的心情,也创造出了不同的美的形象。
接受美学的另一条原则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义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对于一位服装设计师来说,他应时时考虑到“视野融合”问题,即注重研究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的需要和变化,和他们经常进行交流。因为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只有把消费者的期待视野和服装设计相融合,服装设计师的各种创新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投其所好”这句话,如果除去其中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含义,那么,消费者的“所好”的内容及其变化的势态,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唯有不断投消费者之好,服装设计才会不断有生命的活力。
服装的审美价值是由设计者、穿着者和鉴赏者共同创造的。因此,鉴赏者的反馈也至关重要。出席一次重要活动,穿什么服装,如何修饰,具有一定意义的当众表演的特点,也可以看作是穿着者和接受者的一种对话。因此,对于穿着者来说,如果有一点接受美学观念,那么,他在选择自己的服饰时,就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爱好,而且也会考虑到接受对象的喜好。比如文艺工作者到老山前线作慰问演出,穿得花枝招展就不甚适宜;而一位小学教师参加朋友的婚礼,就不必与课堂上穿着一模一样。其中的原委,就是因“人”而异——因服饰美的接受对象不同而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