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谈谈我国重复引进技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8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谈谈我国重复引进技术的问题
杨爱群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新闻媒介相继披露:全国性的“易拉罐引进热”有进一步蔓延之势;磁带磁盘生产线引进一哄而起;还有洗衣机、电冰箱、西服生产线引进已严重超出国内市场所求……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宏观失控,低效益的重复引进亟待制止。
限制重复引进,一定要以效益为标准,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限制重复引进的重点应放在设备重复进口(尤其是用汇量大的大型成套设备和成套生产线的重复进口)和地区重复引进上。而对某些软件的重复引进和某些竞争型重复引进,则要具体分析,确定对策。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国在技术引进中,保持合理的连续性,在消化、吸收原有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再采取“阶梯式”的引进方式,循序渐进地引进更高层次的技术。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属于这种技术更新型的连续性的软技术重复引进,不仅有利于企业迅速掌握世界当代先进技术,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因此,对于技术更新型的软件重复引进,要从效益的角度出发,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支持。
设备进口耗资大,如发生重复进口的话,无疑损失也大。因此,要尽量避免设备重复进口。凡是国内已经进口并实现了国产化的技术设备,决不允许再进口;凡是国内目前一时尚研制不出而生产上又急需的关键设备,进口也要适度,而且还要对有关部门和企业及时地下达国产化的硬性部署和指标,切不可无休止地进口。
从全国来讲,地区重复引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有效宏观配置,要努力限制。对于各地的技术引进,国家应从宏观上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各地的技术需求状况、经济地理条件、现有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实现最佳布局。无论是技术引进的长线项目还是短线项目,都应根据量的变化,适时合理引导和调整投资。当前,尤其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法规和行政审批手段,在限制长线项目的同时,也要限制各地一味上消费领域的某些短线项目的短期行为。
处于同一市场上的同类企业,为了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有时会相继引进同类技术,并竞相消化、吸收和改进引进技术。这种竞争型的重复引进,对其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将有利于企业之间开展良性竞争,克服技术垄断行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对于技术引进合同中外方规定不许自由转让的,以及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项目的竞争型重复引进,原则上应该允许。但是,对于不符合全国经济布局和规模经济要求的竞争型重复引进,则应限制。
制止不合理的重复引进,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些政策和规定。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中央、地方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后,调动了地方振兴经济的积极性,但也助长了地方本位主义抬头。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效益和局部效益,纷纷扩大一时高盈利项目的投资,而靠引进技术、进口设备转化生产力,一般眼前效益都较高,因而引发了这一类技术和设备的重复引进,尤其是盈利很高的消费品生产线的重复引进。
(二)在价格扭曲、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我们难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有效引导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投资流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和行业,相反,在扭曲的价格诱导下,资金大量涌入盈利过高的一般加工工业和消费品工业。
(三)信息管理环节薄弱。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局部利益,互相封锁引进信息,对此,宏观上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信息管理手段也较为落后,公布的有关引进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乃至有误。
(四)宏观控制有空可钻。比如,过去对一些重大技术设备的引进实行“统一审批,归口管理”,但把合资方式的引进排除在外。结果这一领域的重复引进未能得到必要的限制。
另外,在一些部门和地区组织的中央审批限额以下的技术引进项目中,没有注重专业化、系列化,没有处理好引进与中央计划、部门计划和地区计划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在我国目前外汇较为短缺的情况下,为了切实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技术引进投资的宏观综合效益,必须下大功夫,有重点地严格限制重复引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优化审批制度,把现行的国家单一额度控制改为额度、规模双重控制。即限额以上的技术引进项目继续由中央审批;限额以下的项目,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由中央统一规划,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引进规模,不许突破,在此前提下,各部门、各地区审批限额以下的项目。
——改进宏观调控。限制重复引进,关键在于有关调控部门有无新招。一提加强宏观调控,就片面地重操收权的老办法显然是不行的。除了堵塞审批制度上的漏洞之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充分发挥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以及通过健全经济法规,来有效限制重复引进。
——把国家对部门、地区和企业技术引进的单一近期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改变为近期经济效益、远期经济效益、技术设备利用率和资金占用率等多种考核指标,以迫使部门、地区和企业切实注重远期经济效益。
——完善技术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技术引进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对现有技术引进进行必要的信息普查和登记,在此基础上建立技术引进登记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