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闲谈美国通俗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18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闲谈美国通俗文化
丁刚
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美国的通俗文化是一种万花筒式的文化,流行歌曲、舞蹈、小说,甚至可口可乐、肯德基家乡鸡和牛仔裤都可以算作是这个文化的内容。”
兰博(电影《第一滴血》主角)、变形金刚、超人……,美国人不断地塑造着新的通俗文化的形象,这些形象也在塑造着美国人。难怪初到美国的外国人常常会迷惑不解:究竟是美国人创造了通俗文化,还是通俗文化创造了美国人。美国人的生活已经和通俗文化不可分割。令人眼花缭乱的通俗文化像石油一样成了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却没有“欧佩克”的竞争。
美国通俗文化的形象往往是无所不能的。有人认为,假如兰博“出生”在别的什么国家,他就不会是那么一个刀枪不入、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可以说,兰博、变形金刚和超人都是美国梦的精神化身。
通俗文化在美国的崛起不过是近30年来的事情。50年代,美国的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之间还隔着一堵墙。当扮演兰博的电影明星斯泰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评论家们把通俗文化称为小玩意儿,根本不屑一顾。
60年代,这堵墙开始坍塌。主要社会原因是:1、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使文化结构趋向于多元化;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的传播;3、社会动乱的加剧、新一代价值观念的变化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其结果一方面是严肃文化受到通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是两种文化逐渐在许多方面混合。严肃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失去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贵族感”。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贝尔所说,“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
1969年,美国成立了通俗文化协会,现已有3000多会员,不少大学开设了讲授通俗文化的课程,有的学校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研究通俗文化获得学位。学者们断言,对通俗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研究通俗文化实际上是研究现代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发展。
说到底,通俗文化是自由市场的文化,是多样化社会的产物。通俗文化的兴盛有两个先决条件:1、人们有钱来消费这种文化;2、人们有时间来消费这种文化。
通俗文化是靠金钱支撑的文化,通俗文化又是能“招财进宝”的文化。一位评论家说,美国人之所以要听杰克逊的唱片,部分原因是他的唱片已经销售了690万张。也有的人认为,通俗文化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因为它不仅是天真浪漫的,而且是富有刺激的。它很少政治色彩,很少说教色彩,很少种族色彩。对消费者不要求专门的理论准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某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说,它是平民大众的文化。
通俗文化的另一个显著功能是使人们无法根据一个人穿什么、戴什么、吃什么、喝什么、看什么来辨别他的社会地位。哲学家苏珊·桑塔戈说得更绝:一个人要是只接受高层次和严肃的娱乐享受,那么他就是把自己排斥在娱乐享受之外。实际上只有傻瓜才愿意这样做。
作为典型的商品文化,美国的通俗文化当然难以摆脱金钱的影响,性电影、嬉皮士、吃角子机等都成了这种万花筒式文化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过,学者们似乎更重视理性的分析。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美国通俗文化植根于对自我的强调,它鼓励个性的发展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与要求勤奋与自制、理性与效率的现代化组织结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痕。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对完美无缺的追求有时反而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当年美国不少专家学者对通俗文化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化,将对美国文化产生毒化影响。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通俗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严肃文化,使得整体的美国文化更为活跃,更重要的是也创造了一种更为民主的文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家学者们原本想要追求的那种文化环境恰恰是通过通俗文化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