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为民族未来而建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为民族未来而建造”
王舜华
填海造地,在大海的边缘啃出一块陆地实属壮举,而在汹涛怒浪中铺筑32.5公里长的大坝,更是人间的伟绩。
一个深秋日子,我和同伴兴致勃勃地去参观闻名遐迩的荷兰巴里尔大坝。荷兰华侨联谊会梅旭华会长驾车带我们离开阿姆斯特丹北行。公路两旁绿草如茵,被誉为世界金榜之首的黑白奶牛,散落在连片的牧场上,怡然自得;远处的大风车,张着劳累了好几个世纪的臂膀,兀立不动了。这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快要上坝了。”梅先生轻轻地呼唤,把我从梦幻似的畅想中招了回来。我们的汽车以高速登上了拦海大坝。嗬!那是另一番壮美的景象:整座大坝像把利剑,把大海一劈为二,遥遥无尽,伸向海天。坝顶又是一条4.5米宽的高速公路,那连绵不断的行车线,似道道琴弦,任彩色的车流尽情弹奏世间的壮歌。车行5分钟,还未及大坝的一半。我们下车登上路旁一幢白色的四层小楼——大坝的瞭望塔,放眼远眺,但见须德海莽莽苍苍,惊涛拍岸,余威未消;东边被拦腰截断的另一半须德海,寂静安详,波光粼粼,今天已成为一个拥有23万多公顷水域的艾瑟尔淡水湖了。望着这气贯长虹的拦海巨坝,人们不能不佩服荷兰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荷兰,是有名的“低地之国”。41400多平方公里土地,有1/4低于海平面,1/3也只高于海平面1米左右。一旦风暴挟着海潮袭来,顷刻之间田庐可以荡然无存。为了生存,荷兰人在多数海岸都筑有坚实的防护堤。楔入内地的须德海,有如大陆的缺口。居住在沿岸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梦想筑一道铜墙铁壁,御狂风恶浪于大门之外。200年前,亨爵士·史蒂文子继父志,提出一个宏伟的计划:沿着海岸线的外围,把西弗里西亚群岛连结起来,筑一道大坝。1891年,水利工程师莱利则提出另一个看似保守却是十分聪明的方案:在内海1/3处修建大坝,拦腰封闭须德海。这样,既缩短了大坝的长度,又可利用西弗里西亚群岛抗击海潮。1916年,海潮肆虐,须德海沿岸大片土地被吞噬。莱利计划的合理性也终于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在1918年获得荷兰国会正式通过。
大海茫茫,何处为始?莱利选择南岸与瓦灵根岛之间,以杰出的才能于1920—1924年先领导修筑起2.5公里的短坝。实际上,这是一个拥有25个水闸、三个船闸以及全部配套工程的人工岛,是修筑拦海大坝的前进基地。荷兰政府又委派罗连契教授对坝基进一步勘探,精确计算大坝对海水流量的承受力等。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1927年,荷兰人民从南北两岸发起了“驯海大战”。他们从海里挖出粘土,从远处运来石块、沙土,向从水底筑垫起的两条平行堤坝内大量倾泻填料……无畏的人们动用400艘各种船只、投进3.5亿立方填料,以二十年代的工程技术,建成了举世无双的巴里尔大坝。1932年5月18日1时零2分,大坝合拢,数百艘船只聚集两旁,灯光闪烁,汽笛长鸣,仿佛在齐声欢庆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雄的建设者。在平展无垠的大坝上,荷兰人为莱利树起了一座纪念碑。这位才华出众的工程师,虽然在1929年溘然离开了人世,没能看到今天的大坝,然而,他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巴里尔大坝瞭望塔上熠熠发光的两行字,不愧是这一愿望的真实写照:“一个生气勃勃的民族,为它的未来而建造!” 
(附图片)
矗立在大坝上的莱利工程师塑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