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哲学分歧和政治一致能否兼容?——龚育之致信王元化:谈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的批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1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哲学分歧和政治一致能否兼容?
——龚育之致信王元化:谈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的批判
●列宁写《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是为了在哲学观点上同波格丹诺夫划清界限,同时列宁始终坚持哲学的分歧可以同政治观点分开,这样就能避免在复杂斗争中的简单化
●列宁认为:在一个政治同盟内部可以容纳和保持哲学分歧,甚至展开争论,坚持这个方针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元化同志:
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你的《理论建设与观念更新》(载2月10日),引起一点思考,想同你交换意见。因为忙于杂事,又因为还要查一点材料,直到今天才提起笔来写这封信。
我很赞成你着力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观点。如果说,基本原理不能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岂不是“基本上”不能发展了吗?所以,正如你所说的,“以经生注经的方式去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完全要不得的。
你说列宁主要是要反对波格丹诺夫等人的政治观点,而把党派性观念引入哲学。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哲学的党派性观念如何评价,一个是列宁是否因为要反对波格丹诺夫的政治观点而把党派性观念引入哲学。关于前一个问题,现在有不同意见,我没有仔细研究,看来至少是对哲学的党派性观念的理解和论述中有简单化的毛病吧。关于后一个问题,我觉得情况较为复杂。当时,波格丹诺夫在政治观点上,属于布尔什维克派。他1904年在“22个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被选为“布尔什维克委员会常务局委员”;在第三次(1905年)、第四次(1906年)、第五次(1907年)代表大会上代表布尔什维克被选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所以,他同列宁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派的。列宁写《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是要在哲学观点上划清同波格丹诺夫的界限。同时,列宁认为,哲学分歧同政治观点可以分开。列宁在哲学观点上赞同普列汉诺夫对待马赫哲学持批判态度,但在政治观点上他是反对作为孟什维克的普列汉诺夫的。列宁在哲学观点上反对波格丹诺夫对待马赫哲学持追随态度,但在政治上他是愿意同作为布尔什维克的波格丹诺夫保持同盟里的。这出现了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的分歧和一致的复杂关系。而过去我们常常把这种复杂关系简单化了,以为政治观点的一致同哲学观点的分歧是不可兼容的。这是不是我们过去把哲学争论过分政治化的一个根源呢?
1908年2月25日列宁就他同波格丹诺夫的哲学分歧给高尔基写了一封长信。依我看,这封信很重要,对我们很有教益。可惜过去大概是由于那种把哲学同政治的关系过分简单化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列宁这封信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比如说,我国编选的《列宁选集》四大卷中,就没有选这封信。
列宁在信中向高尔基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在哲学问题上意见分歧发展的过程,说到1904年春天他就向波格丹诺夫表示过不同意他的哲学观点。但是,列宁强调:“1904年夏天和秋天我们同波格丹诺夫等几个布尔什维克的意见完全一致,我们订立了默契,大家不谈哲学,把哲学当作中立地区,这个同盟在整个革命时期一直存在着。它使我们有可能在革命中共同贯彻革命的社会民主派(=布尔什维主义)的策略,这种策略我深信不疑地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策略。”
以后,由于波格丹诺夫等人发表了一批宣传他们的哲学观点的著作,布尔什维克中间的哲学分歧尖锐化了。列宁读了这些著作,“气得简直要发疯”。列宁在信中说:“当然,我们是普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哲学没有研究,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欺侮我们,竟要把这些东西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奉送给我们!”因此列宁开始写《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了。
但是,列宁并没有主张由于哲学分歧尖锐化而实行政治关系的破裂。当时,列宁和波格丹诺夫都是《无产者报》的编委(编委共三人),《无产者报》编辑部是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代表者。针对德国《新时代》杂志译载波格丹诺夫论马赫的文章时,信口开河地说,普列汉诺夫和波格丹诺夫的哲学分歧有变成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派别分歧的趋势,《无产者报》编辑部三人小组一致认为有必要声明:“这种哲学上的争论实际上并不是派别的争论,而且编辑部认为,这也不应当成为派别的争论;一切想把这种分歧当作派别分歧的企图,都是根本错误的。无论在这种或那种派别里,都有两种哲学流派的拥护者。”
这个声明是列宁起草的。就是说,列宁继续主张“把哲学当作中立地区”,以求保持布尔什维克之间在政治策略上的一致。
列宁在信中向高尔基解释说:
“我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意见直率地告诉你。我认为,现在布尔什维克之间在哲学问题上发生某些争吵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但因此而闹成分裂,我看是愚蠢的。我们订立同盟是为了在工人政党内执行既定的策略。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执行这个策略始终没有意见分歧。”
“由于争论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马赫主义而妨碍了在工人政党内执行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策略,我看这是不可宽恕的蠢事。我们进行哲学上的争论应该使《无产者报》和布尔什维克这个党内派别不致受到伤害。这是完全可能的。”
承认这种可能性,力争这种可能性,这实在是一种很高明的指导方针。在政治同盟内部可以容纳和保持哲学分歧,甚至展开哲学争论。决不因哲学分歧而破裂政治同盟,这是革命事业的需要。
列宁写《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系统地批判波格丹诺夫的哲学观点的时候,是坚持这个方针的。
当然,我们知道,列宁和波格丹诺夫之间的政治同盟后来还是破裂了。在1909年6月《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上,波格丹诺夫被开除出布尔什维克的队伍。但这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而是因为他成了“最后通牒派”的首脑,同布尔什维克“明显地缺乏原则上和策略上的一致”;因为他近来的行动,“是在破坏布尔什维克派组织上的统一”;因为他“对是否服从和执行《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决议的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见这次编辑部扩大会议的决议)。
这是后话。现在再回到列宁1908年2月给高尔基的信。列宁为什么要跟高尔基谈布尔什维克内部哲学分歧的情况呢?因为,列宁所主张的“把哲学当作中立地区”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不在《无产者报》这份布尔什维克机关报上宣传波格丹诺夫哲学,不要把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党革命派的策略路线的布尔什维克派同经验批判论联系在一起。而高尔基那时同波格丹诺夫在哲学观点上有某种联系,高尔基为《无产者报》写了一篇涉及这种哲学的文章。列宁不同意登载这篇文章,建议高尔基最好把文章修改一下:把那些即使是同波格丹诺夫哲学间接有关的一切都挪到别处去,凡是同波格丹诺夫哲学无关的可以写成若干篇文章给《无产者报》。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认为,高尔基的文章大部分同波格丹诺夫哲学没有关系,而且列宁并不一般地反对高尔基发表同波格丹诺夫哲学有关的文章,只是反对在《无产者报》上发表这样的文章。列宁说:“好在你除了《无产者报》以外还能在别的地方写文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列宁还向高尔基说:“我认为艺术家可以在任何哲学里汲取许多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我完全地、绝对地相信,在艺术创作问题上你是权威,你从自己的艺术经验里,从即使是唯心主义的哲学里汲取这种观点,你一定会作出大大有利于工人政党的结论。”
这段话写得多么好!不仅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于艺术家及其艺术经验的尊重,而且表达了对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的十分清醒的、实事求是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我们多年来习惯了的对艺术同哲学关系的简单化庸俗化观点,是多么不同呵!
列宁给高尔基的这封信,载于列宁全集第13卷第425—432页(旧版)。我在这里抄了许多段落,其实是多余的。你看看原信,相信你一定会感到极大的喜悦。
      此致
敬礼!
       龚育之
4月2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