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草原之子的赤诚心——听蒙古族作曲家永儒布交响音乐会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1
第8版(副刊)
专栏:

  草原之子的赤诚心
——听蒙古族作曲家永儒布交响音乐会有感
杜兆植
当中国交响音乐处于困境之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却有一位为交响乐事业辛苦耕耘的牧人之子。今年5月9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永儒布交响作品音乐会,终于使他有幸成为国内举行个人交响音乐会的少数民族作曲家。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永儒布6首作品的陈佐湟的评价是中肯的:“从我们交响乐队队员们热情、专注的演奏和观众的热烈反映,可以看出这是非常精彩的音乐会,人们都理解并喜爱永儒布那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特点和浓郁的蒙古族音乐色彩的作品。”
永儒布出生在号称歌海的科尔沁草原,自幼的熏陶,加上长期不辍的搜集研究蒙古族民间音乐素材,使他的创作表现出浓郁的蒙古族音乐气韵。他长期探索的核心问题,即是如何将民族音乐特色与西方作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知天命”之年后,醉心于印象派音乐,尤其喜爱拉威尔。他在近年来的创作中经常运用平行和弦、多重调式、繁复的线条和分得很细的织体等现代作曲技法。这或许是得自于草原景色的多变多姿吧。
永儒布的作品难免有不足之处,这也是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处于探索时期的普遍现象。著名作曲家罗忠熔教授认为:“永儒布的作品有自己的心灵,他是有性格的。我相信在这个基础上,他今后会克服某些配器的弱点。”我也以为,他的音乐创作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从内心流露出的真诚与自然。而毫无造作地表达情感,则正是蒙古民族音乐传统最本质的特征。当聆听他的交响组曲《故乡》等作品时,你会感到这是一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牧人在广阔苍茫的大草原上面对自然和人生纵情地吟唱,蓝天白云和朝雾晚霞使他欣然迷醉,雨雪风霜和人世沧桑又令他怆然而涕下;你可以清晰地听到他发自胸臆的笑声和哭声,隐隐约约地耳闻他在幸福时的喃喃细语和受伤后的痛苦呻吟。情感的自然流淌,表现在曲式的流动性和和声的不拘一格上,此亦有得有失:得者,与工于计算的结构主义无缘;失者,内在的严密逻辑性不足。可喜的是,永儒布在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个性之时,仍不断思考如何向更高层次的艺术水平攀登、探索,以便进一步超越自己。
永儒布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抒情中,总有一点忧郁。这也是他为什么那样喜欢民间传统乐器马头琴、埙和英国管这类乐器的原因。在这次音乐会上演奏的《怀念》、《戈壁驼铃》和《蜃潮》里,他在这三种乐器(特别是蒙古族民间乐器马头琴)与管弦乐队的呼应上,是富于独创性的。
在音乐会后的研讨会上,老前辈黎英海说:“永儒布的作品深沉感人。音乐中的缺陷是某些技术问题,而不是本质问题。他很有潜力,我相信他会取得更大成绩。”音乐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光荣、蒙古民族的光荣,也是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光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