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要高度重视“课本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2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百家艺话

  要高度重视“课本剧”
刘厚生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收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有的是短篇小说或散文,有的是长篇选粹。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独幕剧或多幕剧的选场,有些很富于戏剧性可以改编为戏。如果把这些课文“立体化”,搬到舞台上演出,使之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对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岂不是大有好处?
近一两年来,浙江、福建等好几个地方的话剧院团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语文课本,编演了“课本剧”。天津市去年也曾由学生组合上演过“课本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也已经有计划地摄制了一整套课本剧的录像带。我以为这是戏剧战线上值得高度重视的新生事物。很明显,适应群众需要的好东西不用推就能广,课本剧将日益流行起来。
我曾和中学生观众一起看过两场课本剧。剧场效果好极了。有的剧本改编得即使不够理想,但每一个人物出来,每一个情节进展,少年观众都是熟悉的,他们像在路上遇见好朋友那样热烈招呼。然而他们又决不因为熟悉而轻忽,因为话剧对他们又是生疏的。我曾问过两个小观众,他们说从来没有看过话剧。他们看到在课本上认识的人竟然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大感兴趣。特别是某些令人辛酸的喜剧性场面,比如《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表演,其感受是读课文时得不到的。少年们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又接触了新的文艺样式,实在是一举数得。
对于剧团,编演课本剧也是有利无害之事。福建省话剧团搞得比较早,他们排了两台剧目,在约一个月中就在各学校演出了五十多场;我看浙江省话剧团那一场,正巧诸暨市教委负责人来邀请,一个小城市就要演四五十场。一个省剧团,如果每年在本省内跑5到10个县市,每个地方平均演25—50场,这在争取新观众、增加编导演员演出实践以及创收等方面,都将是何等令人兴奋的数字。
然而搞好课本剧决不是简单的事。看起来,每出戏不过二三十分钟,原著都是文学名著,角色不太多,情节不太复杂,似乎揉揉搓搓即可成戏。其实大谬不然。无论是《范进中举》、《项链》、《皇帝的新衣》或者《警察与赞美诗》……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改编方法和演出方法。正因为是名著,如何在很短时间里发掘其思想深意,塑造出性格形象,使文学情节发展为戏剧情节,编、导、表演,都是需要甚深的功力的。我看的两台节目中,就还不能说每一个都编得很完善。况且中学课本跨六个年级,彼此距离很大,还要特别注意观众的针对性。
课本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某些文艺样式(如散文诗词朗诵、小品等等)是一项必须重视必须投入很大力量的系统工程。还有不少有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我这里不可能一一述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引起话剧界和教育界对课本剧的高度关注。我希望能把对课本剧的重视列入当前加强教育工作应办的实事中去,踏踏实实地使其扎根下去,普及开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