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让有本事的干——青年企业家李振厚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让有本事的干
——青年企业家李振厚素描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这可是个睡着叫不醒的厂子,马胜利派人来都没扭亏为盈,你能干出名堂?”
“试试。”辽宁省海城市油毡纸厂厂长李振厚很自信,与鞍山市一轻局签了合同,从3月4日开始承包连续亏损4年的鞍山造纸厂。当月,结束了每月亏损十几万元的历史,盈利1万元。到本月4日一个月,纸产量由原来每月20多吨上升到200多吨。
好一个李振厚,只有33岁,个头不高,那精力、干劲,真像煤气罐里的液化气,冲劲大。1987年9月租赁了长年亏损的油毡纸厂,3个月赢利12.2万,1988年人均创利税1万多元,居鞍山市集体企业之首。这年他接着兼并了处于困境中的牛庄农具厂,4个月亏损9万元的线材厂,欠外债52万元的橡胶二厂,累计亏损55万元的熔炼厂和开不出工资的综合厂。同时和赤峰联办复合肥厂。当年,各个厂都盈利,创利税200万元……
李振厚高中毕业后在乡办企业干了十年。原来他接手的这些厂,有个共同的特点:当领导的没本事;有本事当不了领导。李振厚租赁后,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不管是谁,参加招聘考试,请教育部门考文化科学知识,他也参与考政策、经营水平,平等竞争。考上了,干;考不上,下。上下变动,都与工资挂钩。油毡纸厂原有干部33名,一考考掉17名。原办公室主任工作能力太差,没考上,当了更夫,工资减少几十元;线材厂工人李成刚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而且嘴一份子,手一份子,大家服,聘为第二橡胶厂任副厂长,工资由80元上升为180元。在他主持下,生产出的胶垫和轮胎,在市场上很畅销。
职工有个传统心理:进了厂,吃上商品粮,就像种下铁秆高粱,旱涝保收,等于上了“保险”。因此一些人干活既不保质,又不保量。李振厚在厂里推行优化组合。在职人员,不管是谁,组合上,干;组合不上,自己又找不到地方,厂内待业;缺少的人才,到社会上找。
李振厚在岗位定员的基础上实行计件工资,真正做到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油毡纸厂驾驶员孙建军加班加点,多装快跑收入就高。有的工人请假多或者效率低,一月只领几十块钱,差距拉开了,谁也不偷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