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晚霞满天忆华年——纪念女大成立五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4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晚霞满天忆华年
——纪念女大成立五十周年
谢励 薛明 丁雪松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建校50周年了。我们现在回忆当时在女大的生活,心情仍然十分激动,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
女大是党中央培训女干部的学校,开办这所学校时,仅有脱产干部二三十人,处长、副处长绝大多数由大革命时期和内战时期的女干部如张琴秋、孟庆澍、凌莎、苏华、林纳、吴朝祥、郭靖等同志担任。专职教员只有俄语教员黄正光、军体教员吴燕生等是男同志,绝大部分教员及指导员均由校外请来兼职。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即从同学中发现大批人才,她们多数不仅先后两次被边区政府奖励为模范妇女,而且被选拔为校部4个处的工作人员、校总支书记及干事,以及14个班的指导员和班主任,先后共达120多人。还发现不少具有各种专长的优秀人才,或有文艺才华,或擅长文学、体育,或喜爱医学、外文,或口才出众等等,都在女大这个大课堂里得到充分表现,可说是才华横溢,人才济济。
女大在原有4个普通班(党校、杭大过来两个班)及一个小高级班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极盛时期学生达千余人。学员成份中,学生占80%以上,工人占10%,农民占6%,其他占4%。她们来自全国各地。
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学校及时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不同性质的班次:一种是文化程度较高、觉悟较高、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党员,经过考试,先后组成高一班、高二班。对她们不设指导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学为主,以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主,准备培养成较高级的党的妇女干部。一种是经过长征或土地革命的工农女同志,她们受压迫深、阶级觉悟高、吃苦耐劳好,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即以学文化为主,兼学革命理论。以便将来学成,派回陕北做妇女工作。为此,分别组成陕干班和特别班。除以上两种外,绝大多数是普通班,前后共达9个班。后两种班都设脱产的班主任和指导员,并聘请大指导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此外为了解决年轻母亲的特殊困难,还组织了妈妈班,边带孩子边学习。
女大作为一所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的妇女干部学校,具有以下的明显特点:
年轻活跃、革命热情高。她们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41岁,平均年龄21岁。她们具有年轻人火一般的热情。她们不怕艰难险阻,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冲破蒋伪的重重阻拦,或个人或集体,绝大多数徒步奔向延安。她们冲出旧社会的牢笼,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得以实现抗日救国的志愿,所以显得份外自由活泼,革命热情高涨,欢声笑语不断。
文化程度较高,接受革命理论较快。她们文化程度较高,其中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约占10%,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约占70%,文化程度较低的约占20%,所以接受新鲜事物快。她们学习革命理论如饥似渴;她们自觉改造思想,如食甘饴。因此,虽然学习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而在理论上、思想上、工作上的进步却十分显著。
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决心大。她们大都出身于小资产阶级以上家庭,生活比较优越。但是,她们为追求革命真理和抗日胜利而来,觉悟较高,因此对生活上的困难,都能自觉克服。对十人挤住一窑洞,以食盐代牙膏,以草木灰代肥皂,吃小米饭及发了芽的麦子,喝洋芋菜汤的艰苦生活,很快都能适应。不少人吃成喷红红的脸蛋,健壮的体魄。
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出身不同、文化与年龄参差不齐,经历各异,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但是却都能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亲如手足。
但是,她们毕竟年轻幼稚,既缺乏革命理论的武装,又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与经验。因此要把她们培养成“具有革命理论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到前线去,到工厂、农村去,以适应抗战需要,还需从各方面大力进行教育。为此,学校从各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教育,包括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严格的组织生活与党性教育等。
虽然女大仅仅存在了两年,但是同学们都经过了极其紧张的学习、工作和艰苦的生活锻炼,在认识上有很大的提高。
女大的教育,虽然为我们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初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我们一生中,毕竟仅仅是启蒙教育。当我们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锻炼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后,可以无愧地说绝大多数都成长为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其中大多数都成长为不同层次的领导骨干,最有成就的当过第一任女大使、第一任女副省长、人大副主任、省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省顾委常委、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有相当一批担任司、局级干部,她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领导骨干作用。有一些同学在专业方面有突出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切都和我们在延安时代,深受党的教育分不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