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凉山不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5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凉山不凉
本报记者 吴学林
汽车出成都市,经雅安掉头南行,翻越积雪的泥巴山,过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经过的石棉县,就进入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
正是阳春季节,杜鹃花映红了半匹山;山岭下面的平坝地带盛开着金黄色油菜花,在碧绿的小麦和蚕豆苗中泛出光彩;同行记者都对这景色赞叹不已。大概是受诸葛亮《出师表》的影响,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都以为凉山一带是“不毛之地”、“穷山恶水”,现在方知是极大的误解。
凉山不凉。我们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采访的20多天中,到处都感受到一股大力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热乎劲头和活力。
那是一个阴天上午,在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马姑山,我访问几户彝族农民。52岁的玛比尔,赶着60多头绵羊在山坡放牧,怀里还搂着一个小羊羔。“要问收入么,引进的改良绵羊立了功,去年卖羊毛和羊收入2400多元,单这一项全家5口人平收入就有480多元。”他边算边说,满面笑容。县里同志在旁插话说,种草养畜出众者要数比尔区的阿底洛曲,他一家前几年就人平收入上千元,去年人平收入近两千元;他还带动15户农民种草养羊致富。
昭觉县彝族农民靠种草养羊致富是近几年才有的事。过去,凉山盲目跟着热山跑,毁草、毁林、开荒种粮。结果,原生植被破坏,草场退化,越开越穷,岂但牲畜发展停滞,也不得温饱。吃了苦头,这些年不同了,他们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提倡种草养畜,并积极从国外引进草种和推广优良羊种。昭觉县现在成了我国紧缺的半细羊毛生产基地。几年之内,全县的粮食生产由人均不过200公斤增长到400多公斤,超过全国人均水平;牲畜存栏由35万头增长到60多万头,几乎翻了一番。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找钱地”,凉山人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传统,在山地坡上种草养畜,种植苹果、花椒等经济林木,给它取了这么一个通俗生动的名字。在州委和州政府的倡导下,去年全州建设“找钱地”102万亩,累计已达到430多万亩。在喜德县碳山村的坡地上,62岁的吉日阿牛兴老汉谈起他的“找钱地”觉得有趣和好笑。他多年前偶然在房前栽一株苹果树得到启发,后来在县里鼓励下,带领4个孩子在山上种植1900多株苹果树,前年开始受益,去年摘苹果4000多公斤,收入近3000元。他指着山上一片果树说:“靠它,我们家就能逐渐富起来。”在盐源县的慢坡子,看到那荒坡上种植的上万亩苹果树苗,真叫人心旷神怡。凉山州各县对农民建设“找钱地”,提供示范,给予科学技术指导,还采取一些扶持政策。
有人说,凉山彝族是一个耻于经商的民族,他们卖一只鸡,也要藏在一种类似披风的“察尔瓦”里,只把鸡头露在外面。实际上,这是因为贫困,温饱尚且不能解决,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商品去交换呢?随着生产的发展,彝胞手中有了多余的产品,他们同样需要市场和交换。在昭觉县,1978年以前只有3个集贸市场,现在已发展到13个,成交额达好几百万元。普格县过去没有集贸市场,这些年已逐渐形成8个,场期也由一月一次逐渐改为半月或10天一次。在集贸市场上,我们看到彝族妇女进行缝纫、加工等服务性营业,显得精明热情,据说这是凉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打开山门、寨门,也打破了凉山长期封闭徘徊的局面。凉山有矿无铁、有蚕无丝、有烤烟无卷烟的历史从此结束了。这几年,他们同33个地区建立经济关系,签订310个协作项目,引进各种人才900多人和资金3亿多元,兴办了钢厂、绸厂、皮革厂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他们还同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
在凉山州,我们还听到一个喜讯,有关专家和地方负责同志正在讨论境内安宁河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规划。这也是凉山彝胞渴望已久的事。安宁河流域是一片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光、热和水资源丰富。这一带人平土地达21亩多,有荒地资源800多万亩,宜农荒地120多万亩,都可以一年两季种植。据论证,搞好安宁河流域地区农业开发,每年可提供商品粮19亿公斤,甘蔗15亿公斤,还可提供大量烟叶、蚕茧、水果和早特蔬菜。四川人口每年以上百万速度增长,而耕地以每年30多万亩速度减少,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安宁河地区的农业开发,应当说对凉山和四川都有重要意义。
凉山彝胞崇敬民族英雄支格阿龙。传说他是鹰的儿子,机智勇敢,惩治邪恶,创建了家园。如今凉山这只边远民族雄鹰已张开翅膀。但还不能说是起飞。因为它毕竟因袭了沉重的历史负担,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群众生活还相当低下,大自然恩赐的宝藏远远没有充分利用,人们期待并相信这只雄鹰会顺应改革开放的发展势头,早日在祖国天空飞翔,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附图片)
图为彝族妇女在农贸集市上。 王振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