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守护生命的“女神”——记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四位中国护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6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守护生命的“女神”
——记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四位中国护士
本报记者 艾笑
三四十年前,4位出生在北京、长沙、上海、唐山,受过良好教育的闺秀走出校门。她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护理事业。如今,晚霞夕映仍不改初衷。今年,国际红十字会委托我国领导人,“将第32届国际红十字费劳伦斯·南丁格尔奖章代授予这4位中国女士”。她们是:
林菊英,69岁,卫生部护理中心主任;
周娴君,58岁,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副院长;
陆玉珍,55岁,上海遵义医院护理部主任;
孙秀兰,46岁,唐山红十字儿童急救中心内科护士长。
在亲人和病人中间,选择谁?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百万人口的唐山市瞬间震撼后成为废墟。“妈妈!爸爸!”听到11岁的儿子凄厉的呼唤,孙秀兰如疯如痴地从倒塌的房子下把孩子扒出来时,这个她所挚爱的骨肉早已离她而去。这场大自然的劫难还夺去了她的母亲,伤了她的丈夫,使她另一个儿子因惊吓而精神失常。
孙秀兰掩埋了亲人的遗体,在极需她照顾的丈夫和小儿子身边踌躇了一会儿,还是拖着虚弱的身子赶到她工作的医院。眼见大批患者涌进油毡搭的简易病房,她立即警觉到必须采取措施预防院内感染。就在配合抢救危重患者同时,及时组织护理人员清洗消毒病房,使人们井然有序地渡过感染难关。那些艰难的日日夜夜,孙秀兰天不亮起床,做好饭菜放在丈夫床边,自己7点半以前必到医院上班。一次,小儿子因小腿骨折疼痛难忍,她答应下午4点带他去医院看病。可是,3点钟来了一位呕血不止的病人,她全力投入抢救工作。这位病人刚刚脱险,又推进来一位患心脏病的老人。深夜,老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孙秀兰急匆匆回到家里,9岁的儿子正哭成泪人。
人生路上,选择的机会很多很多,命运也不专门薄待孙秀兰。一段时间,由于医生缺乏,医院把孙秀兰送出去进修,回院后可以当医生搞医疗临床。可是结业回院后,正赶上高校分配来一批医疗系毕业生。相比之下,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又短缺了。在医生和护士中间,孙秀兰又毅然选择了护士作终身职业。是不是怕自己水平不够而怯阵呢?不是。她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医院里是有口皆碑的。一次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孙秀兰发现,经过洗胃、输液解毒后病情已趋于好转的患者突然血压升高。她仔细翻阅了病历,发现病人胆硷酯酸还未完全恢复正常,又认真检查了患者的身体,终于找到患者头发上有呕吐物污染的痕迹,立刻意识到是被污染的头发使患者重新吸收了有机磷,立即给他洗了头,并建议医生调整了阿托品剂量,及时避免了病情恶化。
同麻风病患者打交道的“天使”
1954年,20岁的陆玉珍从上海第二护校毕业,就被分配到刚刚成立4个月的上海市麻风医院(即现在的上海市遵义医院)工作。有人告诉她:“该院是个罕有人来、又难以调出的单位,连找对象都难。”报到时,只见人烟稀少,住进去恍如隔世。特别是院中既无电,又无自来水,和麻风病人同一厨房吃饭,毫无隔离措施,真使这个上海小姑娘胆战心惊。可是,当这位善良、崇尚南丁格尔精神的年轻护士看到那些被麻风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和各种畸残的形象,看到这些最需同情和照顾的人,目光里流露着期待,就决心留下来献身麻风护理事业。
35年来,陆玉珍坚持宣传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知识,竭力从精神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病人。对畸残病人,她都身先士卒为其喂饭、洗澡、剪发、修指甲、更衣甚至购物。有位叫朱大初的患者,刚入院时腐臭的伤口创面有很多蛆在蠕动,陆玉珍给他清理时,数不清的蛆虫反向组织深部钻去,她用血管钳一只只往外夹,换一次药一个多小时,三四天才将蛆清除干净。现在朱大初老人仍健在,并常向人提起这段往事:“陆护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病员崔成裕大便秘结,也是陆玉珍蹲在床边用手指一块块给抠出来后才解除痛苦的。这些本是护理常规的工作,但在麻风医院做好实属不易。周恩来生前说过:“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人,具有伟大的献身精神。”陆玉珍从少年到白头,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贵在35年如一日。
病人写的一首歌中称她“女神”
37年前,21岁的周娴君离开生活舒适的故乡长沙,来到贫穷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那时的州人民医院几乎一无所有,危急病人多,医护水平低,病人死亡率高。一开始,周娴君就把责任和爱心全部交给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她带头干脏活、做重活。一位身高体重的男病人,因药物过敏全身大片皮肤剥脱满身渗液,高烧昏迷大小便在床上,同室的病人和护士都吓跑了,周娴君却给他洗换、治疗,日夜守护直至脱离危险。1983年医院收治了24名患尿瘘病的少数民族妇女,能否使她们摆脱这种病的痛苦折磨,关键在手术后护理的好坏。为保证手术效果,身为副院长的周娴君一边亲自参加护理,一边给护士讲尿漏护理课,使手术成功率达到95%。几位病人流着泪写的一首诗中称她为保护生命的“女神”。后来,这诗被谱上曲,很多病人痊愈出院时唱着它向周院长握别。
从60年代初周娴君任总护士长开始,就对医院的护理工作提出了统一操作、提高护理质量的要求。1979年至1988年中,她编著了《护理基础》、《护理人员手册》、《妇产科学及护理》等著作,对提高全州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她创办了州卫生学校的护理专科班,她亲自培养的200多名护士已遍及全州医疗单位。她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被“文革”破坏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
桃李满天下的护理学老教授
7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界整体素质的滑坡情况很严重。深解临床护理作用和教书育人重要性的林菊英教授十分焦急,她和几位专家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后,向卫生部提出“加强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管理的建议”。卫生部很快采纳了。1983年她担任了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上任伊始,立即增设了有关理事领导下的专业学术委员会,积极组织护理学科的各类学术会议和在职护士学习班。自那以后,我国的护理学科领域出现了多方面的长足进步。不久,卫生部直接领导的全国护理中心成立了,林菊英出任主任。这个中心为制定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及改进护理教学模式做了大量工作。她还提出,只靠中等护理教育,已不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形势,必须恢复高等护理教育,才能提高我国护理科学的水平。国家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很重视,目前我国已经有11所高等院校恢复或开办了护理系。
由于林菊英等德高望重的老护理专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现在全国73万护理人员才得以享受和医、药、技人员相同的评定高级技术职称的权利。
尽管这位北京医院护校老校长的桃李早已满天下,而今年近七旬,却还在不断耕耘。她把在美国讲学得到的酬金留在国外,为的是让出国留学的护士专用。一代代后起的护理工作者在读她撰写的教科书,在按她制定的规范护理操作,在以她的品德行为做楷模磨练自身。她却说:“青年人比我们好、比我们强。中国护理事业的振兴,得靠青年。” 
(附图片)
西南地区最大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曾远林(左)是1975年成都卫校毕业生。十余年来,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热情为患者服务,喂奶、喂水、理发、洗澡……样样抢着干,受到许多患者家属的赞扬,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 熊汝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