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5-29
第4版(文化生活·体育)
专栏:

  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本报记者 袁晞
在政治经济变革的大潮中,一些文化事业陷入了窘境:
出版社因印刷工价上涨而赔本,为保本提高书价,书价越高越没人买,书积压后降价,出版社和书店越赔越多……
剧团拿不出吸引观众的本子,经济条件又差,演职员走穴,人越跑越演不成戏,越没戏人越跑……
电影厂没钱保证较高的艺术追求,以致粗制滥造的片子出笼,片子越差越没人看,经济亏损愈严重……
一段时间里,不少文化事业落入了这种恶性循环中,在漩涡中沉落。
中央实验话剧院就是一例。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这个满是尖子人才的剧院,由于领导、经济、艺术等种种原因,演职员纷纷走穴,在外边跑码头,一场演出的收入超过一月工资。院里要排戏谁也请不回,没人当然没好戏,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剧院似一盘散金,形不成艺术和经济两股凝聚力。
征订萎缩、发行下降,经济效益差是整个出版业的状况。学术性强的图书发行量下降尤为显著。人民出版社是个典型,这家出版社1987年出学术书72种,89%赔本,亏损38.7万元;1988年100%赔本,亏损40万元。经营“国粹”的中华书局1988年离国家要求的利润指标差25万元。
经济的“紧箍咒”同样套在电影厂头上,由于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的上涨,国产故事片平均成本已达80多万元,中影公司每个拷贝的收购单价今年是10500元,而发行几个甚至一个拷贝的情况屡见不鲜。
能否生存的严峻局面把一些文化单位逼上了改革之途。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前几个月,许多单位以不同的方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一步一步地从恶性循环中挣扎出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尝试探索合理的文化政策,帮助文化事业冲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中央实验话剧院、东方歌舞团去年底今年初都公开招聘了团长,团长又安排了各级新班子,制定出改革方案,开始重整旗鼓。中央实验话剧院5月推出了改革后的开门戏《都市牛仔》,受到观众欢迎,连演不衰,同时也在同企业挂钩,谋求发展艺术事业的经济支持。境况较好的北京人艺也不满于现状,把经济杠杆用于艺术事业,靠艺术和经济维持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去年下半年起人艺实行了结构工资制,奖罚分明,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在新闻出版署去年允许出版社出1%—3%相关相近的选题后,一些出版社经济上有了转机。人民出版社去年下半年出了《江青外传》,卖了三四十万册,补了不少亏损。这家出版社建了综合编辑室,寻求多种选题,出版社负责人认为“畅销未必是好书”,今后要谋求质量高又畅销的选题。
一些电影厂出现了独立制片人,这是较高程度的承包制,虽然其中有不少波折,但毕竟给电影厂注入了生机。谢晋在上影厂内建了影业公司,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巨片,用他的话说,“能拍高质量高收入的片子,一厂两制有什么不好?”
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文化部“三定”方案已经出台,正在制定政策,把穴头从地下请到地上,使剧团的正常演出和走穴演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活跃文化市场,又要保证优秀剧目的上演。同时,文化部和国家税务局正在搞征收个人调节税的工作,从经济卡住非法收入,使演员的收入趋于合理。
新闻出版署准备搞出版差别税,把出版物分等级,对有学术价值、代表国家文化水平的书少收税,对价值不大但很畅销的书多征税。
陕西省决定从多方面扶持西影厂;吉林省去年底建立了长白山学术基金会,专项扶持学术著作出版;中影公司去年决定扶持艺术探索片,先出钱买下,免费上映……
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待于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然而,改革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待,一蹴可就的,旧堡垒要一砖一石地拆,新大厦也需一砖一石地建,文化事业需要圈内圈外的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