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蛇口十年巨变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01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蛇口十年巨变探秘
王琢
蛇年早春访蛇口。在南海酒店,偶尔看到袁庚先生所撰楹联:“雄踞珠江纵观天下,胜览粤海秉鉴千秋。”它气势磅礴,抒发了蛇口开拓者们的壮志豪情。十年耕耘,十年巨变。蛇口已从一条蛇变成一条龙。
——蛇口原是个小渔村,短短十年,变成一座现代港口工业城市。1980—1981年,蛇口工业产值是个零数;1988年已达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00美元,港口年吞吐量已近600万吨。
——世代文化沙漠的蛇口,短短十年,却变成一座文明新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培训中心,开创了一条育才之路。每年4000人次的培训,提高着蛇口人的素质。3600名经营者、管理者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约占70%,显示了青年移民城市的文化风采。
小平同志说:“深圳发展快,蛇口比深圳还快”。香港前总督尤德说:“蛇口变化的节奏比香港还快”。人们要问:弹丸之地、五万之众的蛇口,十年巨变的奥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从不同视角,作出种种回答。依我看来,蛇口十年巨变的奥秘,从社会原因分析,就在于社会模式的转型,不是转到资本主义制度那边去,而是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对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的探索。
斯大林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用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体系调节全国经济的运行,取代了多种市场网络和几十万个企业的竞争行为,因此,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蛇口的开拓者正在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为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组合机制——一种似乎看不见的力量,一种似乎摸不到的催化剂。
蛇口的探索者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到了什么组合机制?据我的观察,就是经济机制、政治机制和文化机制的组合,这种组合释放了人的能量,也释放了生产要素的能量。
    经济机制
蛇口实行外资为主、出口为主、工业为主的“三连环”发展战略,从所有制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模式,建立了国有经济比重不大却掌握蛇口社区经济命脉的多种经济成份的法人经济。它使国有经济的最终产权、自然人的最终产权同企业法人产权明确分开;同时在企业内部企业法人与经营者之间实行多种形式的以合同为纽带的负责制。
法人经济,不论国有制法人经济、私有制法人经济,还是公私(内资与外资)合营的法人经济,都有产权约束和创新激励的机制,使企业具有自负盈亏的机制,由此派生出企业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
从蛇口来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国外资本的酵母作用是形成法人经济的关键。法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政企不分、官商不分的政府职能,而接受政府一视同仁的宏观调节与法律监督。法人经济加上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和公平合理的再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劳动制度,推行双向选择的人员流动制度;实行住宅商品化,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推行社会劳动保险制度,使人人都有安全感,等等。这就形成释放人的能量,释放生产要素能量的经济机制。这是蛇口十年巨变经济上的奥秘。
    政治机制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们最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这些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要用这些要求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政治改革这件大事,在蛇口工业区认真进行了探索与试验。
蛇口工业区的政治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反对特权现象和“官本位”展开的。他们先后进行这样一些改革:一、淡化特权和“官本位”,在全国率先取消干部出国的优惠规定;在人事制度上,冻结了原有行政级别。二、在分配制度上取消特权,工资根据能力、岗位确定,而同原有行政级别脱钩。三、坚持权力要受制约的原则,领导层的决策受群众监督。群众有知情权,领导层有透明度。四、对担任社会管理职务的高层领导人员,实行公开的差额选举和信任投票。五、实行舆论监督制度,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言论自由。六、实行宪法规定的人民结社自由,依法先后成立26个民间社团,是议政参政的一支力量。七、《蛇口通讯报》成为蛇口人的论坛,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在报上经常刊出批评蛇口领导成员的文稿。八、蛇口“沙龙”,是蛇口群众与领导层人员交流思想的场所,也是议论蛇口大事的讲坛。
蛇口的政治改革产生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人民享有宪法保障的自由。这种政治机制成为释放人民能量的催化剂。这是蛇口十年巨变政治上的奥秘。
    文化机制
蛇口文化机制的核心作用,是引导人民观念的更新,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受到新的检验。在民族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撞击中,蛇口人进行了文化观念的新筛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在增长,封建主义等级观念在淡化;
——自主选择意识在增长,人身依附心理在淡化;
——平等竞争意识在增长,特权观念在淡化;
——契约信用观念在增强,以权代法的积习受到非议;
——时间观念和进取观念在增强,“知足”心理在淡化;
——知识价值在升值,尊重知识的观念在增强,自觉学习、自求上进的社会风气在加强。
——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增强,只顾索取、不讲奉献的态度受到非议,等等。
文化机制犹如一种催化剂。它有助于把懒惰的人变为勤劳的人,把愚蠢的人变为聪明的人,把落后的人变为进步的人。文化机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机制,它有助于把人变为文明的人。这是蛇口十年巨变在文化上的奥秘。
新的机制代替旧的机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归根到底,蛇口十年巨变得力于改革开放。
人们在赞誉蛇口十年巨变的同时,往往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蛇口投入的高增长,1984—1988年的四年内投资每年递增28.32%,这会不会冲击国家总量平衡,导致需求膨胀?我看不会。从资金来源看,1984年实际投资累计为14.67亿港元,1988年实际投资累计为39.77亿港元,主要是国外、境外投资,而不是国内投资。蛇口1988年向国家上交关税和代征税24212万元。财政与外汇,蛇口已形成自求平衡的小“宏观”调节机制,每年都有点结余。对于信贷,深圳市实行切块分层管理体制,国家的“大笼子”与深圳市的“小笼子”已经分开,而蛇口的信贷收支则受制于深圳市的“小笼子”,不会冲击国家宏观总量平衡。
——蛇口经济的高增长,1984—1988年的四年内,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6.31%,会不会牵动内地?我看也不会。蛇口主要发展工业和海运业。蛇口的电力靠境外供给;交通设施超前投资,海港为国家提供大量中转能力;大部分原料靠进口,用一部分内地不稀缺的资源,产品也都大部分出口。1988年工业总产值中出口占66.2%,近四年内出口每年平均递增39.32%。通过进出口也调节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蛇口自用粮食也大部分用自有外汇进口。所以,内地对蛇口非议较少。
蛇口,毕竟不是一颗晶莹明亮的水晶球,只是一个人间的小社会,总有种种社会矛盾,总有斑斑点点。令人高兴的是:蛇口在继续前进。前进中的矛盾必将在改革中得到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