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从一则顺口溜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04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从一则顺口溜谈起
姚永明
苏联人爱编政治笑话,而中国人则善于创作顺口溜,或曲折或直接地表达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三言两语的顺口溜,往往是群众情绪的温度计,政策成败的试金石,社会风云的报警器。有时候,它比欧美的民意测验、公民投票更能够反映舆情,代表民意。
笔者经常同农民打交道,搜集了许多带着泥土气息的顺口溜。“一做小商贩,二进乡村办,三上建筑站,地里的活儿没人干。”就是时下农村里十分流行的顺口溜。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面向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不离田”的历史,去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当然令人高兴。然而,当笔者参与一项农村情况专题调查之后,却陡生杞人之忧。有这样一个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农民,1984年占全乡农业劳力33%,1988年下降到5%以下,同土地打交道的几乎都是些识字无多、年龄老化、体格退化的“胡子兵”和“娘子军”,以至有10多个村寻不出支书、村长“接班人”,觅不到团支书的候选人,农技员无人胜任。至于科学种田的新技术,更是难以推广。这个乡的情况绝非个别现象。
农业一向被认为是我国的国本,“无农不稳”的警语时见刊首报端。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巩固国本,主要依靠什么?靠化肥,农药,柴油,拖拉机,也靠劳动者的素质。这几年,农业生产工具简陋,手段陈旧,投入不足,地力剧减,甚至出现大片大片抛荒的现象,致使粮食生产徘徊不前,暗藏危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人们在一阵紧似一阵地惊呼“农用物资涨价太快,谷贱伤农”之际,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农村知识青年转移过猛、过快,农业人才流失太多,致使劳力结构、劳力素质每况愈下这个最危险的现实。
农村知识青年竞相离土,形成一股“离土离乡热”,这即是当前农村青年的一个“热门话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