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希望与危机并存 中国集邮业加速商业化进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07
第4版(综合)
专栏:

  希望与危机并存
中国集邮业加速商业化进程
本报讯 随着集邮商品流通渠道的开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次的集邮市场终于形成。
集邮商业化现象首先起自各集邮公司门前的黑市。邮票黑市虽然被认为是非法的,但屡禁不绝,人们将黑市归因于流通渠道不畅。这样,从1987年开始,集邮市场便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广州人民公园首先挂出了集邮市场的牌子,接着是上海青年宫,继而遍及全国,每一个集邮协会都开辟了集邮市场。然而这里进行的交易并未限于相互交换和调剂余缺。邮票黑市继续堂而皇之地存在。交换较少见,大多是零售甚至批发,同一种邮票几百张几千张一次出手。集邮市场的商业化日趋明显。
1988年初,沉寂多年的拍卖槌声首先在福州敲响。继而长春、广州、乌鲁木齐、上海等大城市竞相开拍,齐齐哈尔、常州、开封、扬州等中小城市亦群起响应。全国各地一时槌声频传。
尽管有人说拍卖使集邮票品由高雅的欣赏品变成了沾满铜臭味的高价商品,其他的非议也颇多,但拍卖热继续存在,而且成交额不断上升。北京市首拍底价总计20余万元,成交额93000多元,淮南加盖“暂作私邮”旧票一枚以最高价14000元成交。
拍卖热促成邮票价格飞涨,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其它商品。即以T46猴票四方连为例,1988年初市场价格70元左右,目前已达280元。集邮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当,导致集邮队伍猛增。1987年全国集邮爱好者为500万,1988年增至570万。
新疆邮电管理局曾对200名集邮者作过一次调查,30%的人回答买邮票真正为了集邮,60%的人是为了“货币保值”,10%的人是为了交换。这次调查说明,集邮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多数人集邮并非由于爱好,而是因为集邮可以赚钱。
1989年2月10日,邮电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联合签发《关于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邮票和集邮品的联合通知》,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经营集邮票品,而且必须纳税。这一通知标志着集邮商业化进程的完成。
集邮流通渠道的全面开放,给集邮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是集邮商业化使集邮成为有钱者的事业。以倒卖邮票为业者和“集邮保值”者阶层的大量发展,势必使集邮市场买卖关系失调。邮票的不断涨价将丧失大量的真正集邮爱好者。买邮票的少了,而卖邮票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大量待价而沽的集邮票品面临销路问题。集邮从完成商业化之日起便隐伏着危机。因此,集邮商业的发达,依赖于集邮爱好者和集邮家阶层的大量存在。而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阶层,正是集邮界忧虑的问题。
                        (王前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