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拽“车”到“半坡”——记考古学家石兴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11
第4版(综合)
专栏:

  拽“车”到“半坡”
——记考古学家石兴邦
本报记者 孟西安
乍一见,给人的印象,分明是淳厚朴实的老农或车夫。
他是陕西耀县人。解放前夕毕业于南京大学,后为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长期在夏鼐先生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现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在举世闻名的西安半坡、秦始皇兵马俑、扶风法门寺以及陕西的许多考古发掘现场,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今天,他仍在进行着半坡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右岸的第二阶地,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1953年秋,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派石兴邦等人对半坡遗址进行调查。次年,他率众开始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大面积探方考古发掘。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石兴邦回忆起35年前的半坡发掘时说,“诚实是考古工作的本钱。考古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考古发掘的目的就是把古人遗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原原本本地揭露出来。”
在考古发掘现场,他亲自核对各种记录,亲自动手清理,从不放过一个遗迹现象,从不漏掉一件细小文物,对于灰烬也一一加以筛选。清理墓葬是十分细致的工作,他带头并要求大家必须用竹笺剔剥、毛刷清扫,严格使用铁制工具。考古发掘的记录(文字、绘图、照像)是文物发掘最基本、最原始的资料,石兴邦对此要求十分严格。发掘负责人必须亲自去做,随时去记,绝不允许他人代替,也不许隔日追记。仅在半坡发掘过程中,他自己就写了10万多字的笔记。
当时,半坡遗址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探方揭露法,这在我国考古界是第一次。在石兴邦的主持下,考古工作者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经过4年5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先后开探方127个,发掘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发现完整房子46座,墓葬250座,窖穴200多个,获得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万件之多。这种大面积探方揭露法的尝试,开辟了考古发掘的新途径,至今仍为我国考古发掘所普遍采用。
石兴邦认为,文物考古是古老而苍翠的事业,考古工作者不仅要腿勤,眼勤,嘴勤,而且还要手勤。由他主笔、10多位同志通力合作写成的《西安半坡》一书,重视利用考古实物资料来复原氏族社会的结构,这对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所突破。他除了从事繁忙的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之外,日夜兼程,先后编写出版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半坡氏族公社》等著作及《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等数十篇论文。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国际性考古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齐声称赞他对考古事业作出的贡献。但他认为,半坡仰韶文化的研究才进行了一半,就是说,“车”才到了“半坡”。下一步,得以此为基础,向秦、汉、唐拓展,并希望在农业起源和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研究上有所突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