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经营混乱酿成大祸——本溪第二纺织厂购进掺假棉花透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19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连续报道

  经营混乱酿成大祸
——本溪第二纺织厂购进掺假棉花透视
段心强 王静
本报4月21日《掺假之风何时了》的报道,披露了山东兖州火车站发给辽宁本溪第二纺织厂的棉花中掺砖1.2万块和大量沙土的事实,同时也留给读者许多问号:这批棉花是谁发的?砖、沙是谁掺的?为什么会出这么大事件?经过20多天的调查,水落石出:经营混乱是事件症结所在。
棉花归棉麻公司统一经营,是有这个规定,但没做到。本溪第二纺织厂曾多次到棉产区的棉麻公司买棉花,但多是碰“顶门炮”,空手而归。当然,棉麻公司也有棉麻公司的难处。棉花销售别无出路,只能吊死在他们一棵树上,难免一些人压级压价,加上棉价本来就低,许多棉农放着不卖。这就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农民手中有不少棉花,另一方面棉麻公司又棉花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本溪第二纺织厂如果只用计划内的棉花生产,一年要停产8个月,完不成利税任务不说,几千名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去,因此便走后门从农民手中买棉花。他们从山东聊城花钱弄到省内的棉花准运证;给工商、供销部门许多好处,买到行车权;还给一道道关卡现金,留下买路钱。这些单位不管事,更不坚持原则,使掺假的棉花一路“绿灯”,发到本溪。
本溪第二纺织厂自身的教训是有“病”乱投医。他们原棉缺口大,就发动职工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到处想法买棉。包装工吴本元通过一个亲戚关系,拐弯抹角与莘县燕店乡郭贵勤私下联系,以不正当的手段让本溪第二纺织厂计划科长王喜邦与莘县城关供销社的李连升签订购棉合同,通过特设的127帐号转去100万元,然后由郭贵勤组织掺假棉花。吴本元缺乏采购经验,没亲自监视卖棉者打包,使郭贵勤及其同伙钻了空子。
这个事件的另一个教训是铁路部门不择手段地拿车皮买钱。山东省有明文规定,没有特殊的准运证,计划外的棉花不能出省。可兖州九仙桥铁路供销储运站,为了多要运费,把新棉花当成“估棉(破旧棉花)”运输,照发不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