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三肇”黄金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的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市县,过去以贫困出名。近三年,粮食总产连续以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这一变化从何而来?请看——
“三肇”黄金浪
周晓冰
“三肇”,即黑龙江省的肇东、肇州、肇源三个市县的习惯称谓。松嫩平原上那条状如弯月的黑土带,紧贴着绕了过去,丢给“三肇”人的却是“旱天硬邦邦,雨后不渗汤”的贫瘠地。直到80年代初期,这里粮食亩产不过百公斤左右,一些贫困乡村还在吃返销粮。
可是近年来,当众多市县深为粮食生产停滞所困扰时,“三肇”却连续三年以10%至20%的速度递增。去年粮食总产16.74亿公斤,比大丰收的1984年增加64.5%。这个产量占黑龙江全省粮豆总产的1/10,而他们的耕作面积仅为全省的1/22。素以土地贫瘠闻名的“三肇”地区,何以连续增产?这个被专家誉为“三肇黄金浪”的现象,为农业突破徘徊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软硬兼施”的投入
用慷慨大方四个字形容“三肇”人对农业的投入,恐怕不过分。
首先是化肥的投入,亩施量几年间增加了5—7倍。其次是农业机械的投入。据肇东市统计,去年全市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发展到1564台,比大包干前增加12.8%。再次是抗旱排涝工程的建设。四不靠水的肇州县,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510万元,配机电井1670眼,修排涝干支渠400多公里。1987年春旱,近百万亩的玉米只用了15天就全部坐水种完。1988年秋一次降雨184毫米,40万亩农田被淹,仅两天就排净了90%地块的积水。除此,还有大量良种、农药、地膜等等。
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所以心甘情愿,是他们亲眼见到了投入的效应。1984年初,肇州县丰乐镇的一个农民从吉林背回10公斤“四单八”玉米种,把亩产千斤由梦想变成了事实。而后,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小组和肇州县委书记马殿友,一起在双发乡七户农民的150亩土地上进行玉米高产攻关试验,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消息传开,百万亩高产攻关活动迅速兴起。
“高投入必需按科学投入”。采访中,我真真地感受到这种功夫。他们把良种、深耕、合理密植、测土施肥、增施微肥等新技术引进田间地头的同时,更注意把科学意识、科学办法引进庄户人头脑。例如,聘请专家教授讲学,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开办农技推广学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展开规模浩大的“科技之冬”群众活动等等,基本上保证“每个农户家有一个科学种田的明白人”。是科学加投入,打开了农业高产的大门。
以牧兴农的“中轴战略”
这个战略,“三肇”各有具体说法,但总体意图一致。因为“三肇”草原辽阔,加之粮食丰收饲料充足,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迅速,其中羊、牛、鸡、鹅的饲养量居全省前列。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农家肥。平均亩施农家肥由过去的1000公斤增加到2500—3000公斤。经测查,去年“三肇”60%左右地块的有机质含量比1984年增加0.3‰—0.6‰。
在肇东市德昌乡养畜户李勤家,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家19亩土地平均亩产735公斤。亩施化肥不足30标准斤,主要靠畜粪肥田。去年春天,他让给张礼奇家一块地种甜菜,秋后平均每个甜菜头重1公斤,亩产比一般地块高一倍。在李勤的带动下,远近许多农民都走上以牧兴农的路子。去年,德昌乡户均0.8头牛、4只羊、3.6头猪。
实现以牧兴农,价格杠杆起了驱动作用。从1985年到1988年,3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农药)涨价幅度为75.3%,3种主要畜产品(猪肉、鲜蛋、羊毛)涨价幅度为103%。对农畜兼业户来说,后者的涨轻松地抵消了前者的涨,保证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工农两业利益的“微调”
在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农业市县怎样保护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向土地投入的热情?的确是伤脑筋的问题。“三肇”尽其所能,采取了“微调”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政府农业投资每年保持在财政总支出的8%—12%左右,用于农田水利、大中农机具配套、农技推广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价格补贴。
鼓励以城补乡。动员和组织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经营农副产品的商业企业,从大力扶持“第一车间”生产出发,为农民贷款贴息,优惠供应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在1986至1987两年糖业生产不景气时期,他们就靠这种办法保护了农民种甜菜的积极性。工厂也因原料充足保持了盈利;财税部门先予后取,增加收入。
建立健全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系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