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你获名 我得利——谈产品评优中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你获名 我得利
——谈产品评优中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杨理科
去年末热闹过一阵子的全国食品博览会,有5000多种展品被推荐参加评奖,获得金、银、铜牌奖的产品竟达4957种。据介绍,原来在这“优质品率”高达90%以上的评比背后,却是参评产品必须交纳300元的评奖费,不少企业还交了数额不等的各种名目的赞助费。仅评奖费一项主办者就收了150万元。
更有甚者,在这个博览会闭幕一个月后,某边远省区的几个企业产品既未参展,又未参评,但也想捞个名优牌子过过瘾,于是就用钱与主办者“接洽协商”,最后竟然如愿以偿。
“以钱买优”的始作俑者并非食品博览会,报纸披露过的“紫薇杯”白酒评比就在其前。据称,那次白酒评比每个参评品种须交纳数千元费用,在多数白酒厂未参加的情况下,“踊跃”报名的二三十家白酒厂统统捧回了“紫薇杯”。
更让人惊诧的是有些产品的优质等级竟是根据企业交钱多少论定的。河南某地两个名称相同的产品,在某次评比的预评中一个定为金质奖,另一个定为银质奖。得知这一预评消息,被定为银质奖的那个工厂的厂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他的公关人员下达指令:哪怕花上20万,也要拿到金质奖。果然,公布评比结果时,这一产品赫然列入金质奖名册。
在一次某部举办的评优中,初评时一地区的“重点”产品未能“金榜题名”。这一地区的主管行政长官斥责承办人“不会办事”,指示“再多送几车样品去,让每个评委增加‘了解’”。承办人心领神会,放手去干,最后的结局当然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掏钱就能买到优呢?这同不少评优活动举办者的动机密切相关。这奖那奖、这优那优、这佳那佳、这杯那杯……实际上不少举办者无非是你掏钱,我评优;你获名,我得利。据透露,某地区的优质产品展评会,两个晚上的收入便是几百万;争一个“最佳售后服务杯”,每个企业就得拿出数十万……
新闻界曾披露的13家名优啤酒厂联合抵制“全国十佳啤酒”评比一事,之所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因为它反映了多数企业厌“评”心理,也表达了众多消费者厌“优”情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