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王凤林与小型“巨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王凤林与小型“巨人”
本报记者 王谨
真没想到,位于沈阳郊外的这个不足500人的辽河制药厂,经过8年的改革,利润竟从1980年的6万多元猛增到1988年的1000多万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超越!难怪沈阳市政府授予它“小型巨人企业”的称号哩!
1981年初春,当时仅有300多人的辽河制药厂因管理混乱,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被有关方面亮了“黄牌”。该厂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苏家屯区工业局长想到沈阳城里有个懂医药的能人王凤林,就来到沈阳第三制药厂,向当时任厂试验室主任的王凤林发出“请帮忙救救辽河”的要求。王凤林,196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先后在3家制药厂担任过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室主任等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从沈阳来到苏家屯,当他走进制药厂时,不禁大吃一惊:这哪像个企业?厂门已废,人员出入走墙豁儿;厂房破旧,工艺落后,全厂连一个化验室都没有;职工队伍80%是家庭妇女组成的……
制药,与人民生命攸关。首先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关。王凤林办的主要几件事是制订出一套合理的工艺流程,定出质量管理细则;又靠申请来的6万元贷款,建了化验室,买了一小部分必备的化验设备;然后又用土办法改造了厂房,大修了设备,改造了生产环境。这期间,他每天早来晚走,泥里水里和工人一起干。一晃两个月过去了,王凤林掉了几斤肉,辽河制药厂首批成为市里验收合格的集体企业。
1985年,辽河制药厂实行了厂长负责制。王凤林大胆改革用工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企业利润成倍地增长。
在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王凤林把目光盯在市场上。他从社会上广招人才,广泛收集医药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做好产品更新换代工作。几年工夫,辽河制药厂由原来仅生产注射用水和50%的葡萄糖针剂等单一产品的小厂,一跃而成为能生产130多个品种、190多个规格产品的厂家。
辽河制药厂跨入了辽宁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明星企业”的行列,王凤林也当上了省、市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