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金钱,在孩子们身上——儿童消费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金钱,在孩子们身上
——儿童消费一瞥
秦华
曾几何时,“小皇帝”的龙袍套在了当今中国独生子女的身上,他们不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有可观的“皇薪俸禄”。请看——
沉重的压岁钱
这里有一组数据:
据湖南湘乡市调查:全市城镇万余名小学生,1989年春节所得压岁钱达90万元,相当于市区两个储蓄所的吸储数。
深圳市一小学1200名学生的压岁钱加起来竟达15万元。
南京市秦淮区凤游寺小学一天存储压岁钱2.1万元,比1988年增长25%,一位三年级姓徐的男生独得740元,“荣登”榜首。
江苏某部一位中校军官,春节带着9岁的儿子去绍兴姥姥家拜年,背回一架卡西欧;而一位中尉刚满9个月的女儿所得的压岁钱,相当于当兵爸爸一年的军饷。
孩子手中的压岁钱多了,就去买鞭炮、汽球、玩电子游戏;有的父母把钱占为己有,还有的则替孩子包办,用在吃穿上。
扭曲的奖学金
据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孩子花钱状况的调查表明,一些家长为了刺激孩子学习,自设“奖学金”,比如:一门功课考满分奖10元,90分奖8元,80分奖5元,70分奖1元,不及格则罚10元。由于标准不高,很多孩子都能拿到“奖金”。
一位3年级小学生说,爸爸和她有“协定”,如果语文数学考试都在98分以上,就可得奖学金10元,如果在95分以下,就罚款10元。这位女学生说:如果在全班考第一,可得奖金100元,她自己已有600元存款。
金钱可以刺激学生考高分,也可用来“买”高分。有个广告装潢公司经理的儿子才12岁,在数学考试前学爸爸招聘人才,2元一题,全包20元,考试时老师只要一转身,便有许多小纸团飞到他的身边。由于“投标”者太多,给老师发现了。
假如受教育的直接动因就是金钱,那么这种教育注定要失败的。
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辍学队伍的迅速扩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一些家长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他们把发财的赌注压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这是历史的悲哀。
看涨的零用钱
一个小学生手中有多少零用钱?唐山市机场路小学对两个班的统计是,每人平均86元。
一位年轻妈妈抱怨说,“我并不想让孩子花那么多零用钱,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时地‘赞助’,我也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广州有个卖鱼个体户,每天收工后都要在阳台上晾晒湿淋淋的人民币,他和他那读小学的儿子“君子协定”:每次只能用手抓一把钱,起初儿子只抓面额小的,慢慢地,哪里面额大手就往哪里伸,做父亲的视而不见。
时下,“小皇帝”的胃口被大人越宠越大,花钱似流水。一位个体户7岁的孩子,兜里常有几张“大团结”,进了熟识的饭馆,老板马上毕恭毕敬地抱为上座,那孩子点菜比老子还精,张口海参,闭口对虾。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部分中学出现了放高利贷现象。一些初中学生为了抽烟、喝酒或操办生日礼宴,便向有钱同学借,一般还贷期为一个月或半年,如到期不还,十元钱过一天加五毛,有个学生放贷获利100余元。
困惑 思考 出路
儿童口袋里的钱多了,有三个原因。一是群众手里比较富裕;二是近年来消费热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上的偏颇。
事实说明,金钱已扭曲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灵。“财大气粗”的学生往往令人羡慕,而钱少的学生则学会了讲假话,有的因此采取了偷骗的不正当行为。面对这种现象,家长苦恼、老师困惑。儿童需要健康的金钱教育和消费指导。
天津市开办了学雷锋爱国小储蓄。
南京市部分学校与社会联合开办红领巾储蓄活动,有人赞扬这样做培养了儿童的艰苦朴素的习惯,又利用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也有的则认为会导致孩子间对存钱的互相攀比。
继美国第一家儿童银行之后,我国山西交城办起了“儿童储蓄银行”,职员都是在校学生,服务对象也是儿童。开业第一天,就有100多名小顾客,营业额达3500多元。
鼓励儿童储蓄是一个方面,对儿童的金钱教育也应该及时跟上。世界上有些国家很早就对下一代实施家庭、学校、政府三者结合的金钱教育。
美国习惯从小把零用钱看作从事家务劳动的报酬。小学里还用教室模拟社会,帮助学生了解金钱的社会流通情况。
在瑞典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有金钱、商品、税金等内容。
为了矫正小孩“挥金如土”的坏习惯,日本教育家认为,金钱教育应该从3岁开始。
指导儿童消费,培养儿童健康合理的金钱观,对儿童的身心成长、性格塑造、品德修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千万忽视不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