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我为活到今天而感到无比幸福!”——访苏联《真理报》评论员奥夫钦尼科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6-2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为活到今天而感到无比幸福!”
——访苏联《真理报》评论员奥夫钦尼科夫
李惠生
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头发灰白,举止安详,一派学者风度。
这位随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一起前来访华的苏联新闻界代表在“国际饭店”接受我的采访时,很动感情地说:“我为活到了今天而感到无比幸福:30年争吵、对抗和冷淡的悲剧性一页终成过去,中苏高级会晤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全新的一页。”
奥夫钦尼科夫这一番话是他真情的流露。这位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就从事对中国的报道,抗美援朝时曾三次采访“彭大将军”,同中国志愿军并肩跨过鸭绿江的老一辈苏联新闻工作者,30年来一直相信两国关系中的阴云会消散,友谊的阳光会重新照耀两个邻邦。30年来,他一直注视、研究着他所喜爱的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成为苏联的第一流中国问题专家。不久前,当国际上有人就西藏问题指责中国“侵犯人权”的时候,奥夫钦尼科夫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以西藏和平解放后首批访问这个地区的外国记者身份,在《真理报》撰文,以大量的事实说明当时西藏的农奴制度是怎样的阴森残酷,农奴制下的西藏人民,哪里有起码的“人权”可言?奥夫钦尼科夫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不只一次地发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充分肯定中国经济在改革之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产生的问题和弊端,希望自己的国家加以借鉴。
“今天,中苏关系的基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了,因为我们不再对抗,但也不再结盟”,奥夫钦尼科夫侃侃而谈。“‘结盟’一词本身就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在当今的世界上,战争正在让位给对话,紧张正让位给缓和。在这种形势下,结盟并非国家关系的最好形式。和平共处才是国与国关系的最好基础。然而对于中苏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和平共处不应仅仅意味着不要战争,还更应意味着加强合作和睦邻关系。”
奥夫钦尼科夫认为,中苏两国都在进行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颇相似。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机制的形成给经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然而同时也产生了本位主义、地方主义,而那些必不可少的便宜小商品无人愿意生产等一些反面现象。经济的多元化和价格的双轨制又给“官倒”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笑着说:“我们的‘官倒’暂时尚未成灾,但通货膨胀却的的确确已经相当严重了。”
“是的,我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又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在解决着自己的问题,各自走着自己的路。我们都比从前聪明了,明白了‘不仅不能输出革命,也不能输出改革模式’的道理。可这并不妨碍我们互相研究、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教训,不是么?”他认真地问道。
是的,当然是这样。但是我们究竟彼此应该学习些什么呢?对于我的这个问题,奥夫钦尼科夫沉思片刻后回答:“有人说,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成绩斐然,而我们则在政治改革方面迈的步子大一些。我很难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过苏联委实应该学习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勇气,学习中国卓有成效的开放政策,学习中国硕果累累的建立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高度评价中国发展合资企业的成就。如今中国已有18000家合资企业,而我们暂时还只有200家,我们的人民目前还尚未感受到改革的实惠。如果中国同志研究我们的政治改革,应看到‘公开性’原则和民主化一方面极大地动员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得积累已久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爆发,例如族际主义问题……总之,任何一方研究对方的经验时,也要认真总结它的教训。教训也同样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去年中国的抢购之风骤然刮起,通货膨胀打击了中国经济和老百姓的口袋之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就在乌克兰的基辅市毅然宣布,最近两三年之内苏联不进行物价改革。看,这就是借鉴教训的明证!”我们都笑了。
握手告别之际,奥夫钦尼科夫热情地对我说:“我们的报纸热切地期待着与《人民日报》建立联系。我本人期望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40周年华诞之时再来造访你们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